假如盒飯和堂食都可選,你還會選擇成盒的外賣嗎?

江湖傳聞,糖醋鯉魚這道菜,最關鍵的,是最後“一聲雷”。當年全國烹飪比賽,在人民大會堂,一位魯菜大師測算好廚房和餐廳的距離,等糖醋鯉魚出鍋,盛盤,服務員端上桌的剎那,啪一聲,魚眼珠爆響。平地一聲雷,鯉魚目光碎。

假如盒飯和堂食都可選,你還會選擇成盒的外賣嗎?

說實話,我並不太相信這個故事。若是真,其操作難度遠大於所謂各種燒活魚,那種對魚的酷刑我下不去嘴,總覺得魚雖然生的不偉大,但總不應該死不瞑目。不過,當初大戶人家擺宴席,請來的名廚先要看餐廳的位置,再決定支灶臺的地方,據說遠一點,端上來,菜就缺少了鍋氣。如今的酒店大了也是如此,熱菜端上來不夠熱,就不如地攤炒出來的帶勁。

假如盒飯和堂食都可選,你還會選擇成盒的外賣嗎?

舉例來說,一盤剛炒出來土豆絲,和冷卻後的味道,味覺差異的確很大,心理感受上,也像自己嗑的瓜子和老太太嗑好了只管吃的瓜子一樣。儘管中國人一直說膾炙人口,“膾”就是刺身,但刺身也不能久存,作為燒烤,“炙”更得趁熱,要不就成了殘羹冷炙。有經驗的濟南人吃羊肉串,不會找離爐子太遠的地方坐,想吃什麼,在第一時間就攔住了送串的服務員。服務員轉了幾圈都沒有送出的串,是絕對不要留的,因為,很可能有的肉都烤兩遍了。

假如盒飯和堂食都可選,你還會選擇成盒的外賣嗎?

包括濟南的甜沫,老在吆喝中強調一個“燙嘴”,按說“燙嘴”沒啥好的,除非有受虐癖好,但若不燙了,嘴裡彷彿就缺了最重要的味道。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盒飯其實是違背美食原理的,但很多時候又不得不吃。包括外賣,濼水居的菜再好,外賣和堂食依然存在距離,比如油淋黑魚花,稍一陳放,就沒了那股脆生的口感。小龍蝦倒不然,在湯裡多浸一會兒,味道反而足些。這陣子,我經常訂濼水居的外賣,速度還挺快,小龍蝦不管訂幾斤,都被朋友們燙著嘴吃了,自己連扎嘴的機會也沒有。

假如盒飯和堂食都可選,你還會選擇成盒的外賣嗎?

其實,外賣還沒有普及之前,盒飯只是一個略顯虛無的概念。在周星馳的電影裡,在令人嚮往的白領生活裡,很多人忙得沒有時間,只能以盒飯充飢。見他們在熒屏中吃盒飯,我還覺得羨慕,就像小時候沒吃過大蝦,看著泡麵袋上的照片流口水一樣。那時我生活的縣城沒有盒飯,大人們加班,可以去小飯館吃碗清蒸羊肉,就著饅頭當工作餐,或喝胡辣湯啃燒餅。不得不點外賣,也是去附近的酒店要幾個菜送來,沒有騎車的小哥,只有拿著木頭食盒的服務員,一層層開啟,菜儘管不熱,但都在盤子裡,絕沒有塑膠袋或泡沫盒的氣息。

假如盒飯和堂食都可選,你還會選擇成盒的外賣嗎?

我真正吃盒飯,還是到濟南之後,印象最深的,是單位旁邊有家“八大馬”飯店,其名字來由難以考證,但盒飯做的確實專業,肉丁、土豆丁、茄子丁,連湯汁澆在米飯上,那叫一個香,香到讓人覺得不是盒飯,香到讓人覺得可以把盒也吃下去。再後來,盒飯有了越來越多的選擇,但從“盒”的角度來說,我一直覺得“八大馬”最具魅力,彷彿為盒飯而生,可惜如今不知去了哪裡。

今天的外賣時代,幾乎所有的食物都可以裝到盒裡,但我卻對盒越來越失望了。總覺得如果能用盤,用碗,哪怕用鍋來替代,都是一件大好事。我甚至想,曹操當年要斬楊修,是不是也因為“一盒酥”,換成一塊或一斤,興許楊德祖還能活下來。

吃飯是正經事,改用盒就覺得不太正經。早些年農村蹲在門口拿大碗扒拉飯的人,要換成盒,一個個都成了橫店的臨時演員。我想,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一定不是指盒飯,換成盒飯,恐怕廉頗也未老先衰了。

假如盒飯和堂食都可選,你還會選擇成盒的外賣嗎?

最近,就盼著濟南的餐飲早日恢復堂食,讓更多人告別盒飯相伴的日子。盒飯看似也可以豐富,但不管怎樣都是枯燥的、封閉甚至自私的。天天吃盒飯,感覺城市也被關到了盒裡

,同樣是吃飯,味道卻有些發酸,做個核酸,盒更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