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想要痛苦就別牽掛太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想要痛苦就別牽掛太多

愛失去了理智的護持,就會常常產生愛裡生苦的結果。

鹿子母夫人是護持佛陀弘揚正法的一位貴族夫人,有一天早晨,她來到佛陀所居的精舍拜訪。

那天正下著雨,佛陀見到鹿子母夫人的時候,發現她全身衣發盡溼,便問她:“鹿子母,你曾到哪裡去?為何衣發盡溼?”

鹿子母夫人哭著訴說:“世尊,我的孫兒剛死去。我想來見你,卻忘了帶上雨傘。”

“鹿子母,你的孫兒多大?他因何而死?”

“世尊,他只有三歲,是死於傷寒病的。”

“可憐的孩子,鹿子母,你有多少孩子及孫兒?”

“世尊,我有十六個孩子,九個已經結了婚。我有八個孫兒,現在只剩七個了。”

“鹿子母,你是否很喜歡有這麼多的孫兒?”

“當然了,世尊,越多越好。如果他們的人數如舍衛城的人那麼多,我便不知會多麼快樂了。”

“鹿子母,你知道舍衛城裡每天有多少人死去嗎?”

“世尊,有時會有九至十個的,但每天最少都會有一個。在舍衛城,沒有一天是沒人死去的。”

“鹿子母,如果你的孫兒數目如舍衛城的人那麼多,你的頭髮和衣服豈不是天天都溼透?”

鹿子母合起掌來:“我明白了!我真的不應該想要像舍衛城人口那麼多的孫兒。一個人越是多牽掛,便越是多痛苦。你時常都這樣教導我,但不知怎的,我總是忘記。”

這個故事讓我反觀自省到自己內心種種的貪求。

雖然我並不像鹿子母那樣貪戀那麼多的兒孫,但是我依然有很多其他貪戀的東西。

比如說家裡有很多平時很難能用的上的東西,每次想要捨棄的時候,又覺得可惜,不捨得。

於是,就任由很多的雜物佔據了房子的空間。

有時候出門,看到喜歡卻不實用的東西,也會有忍不住購買的衝動。

所以,家裡就存在很多雞肋一樣的東西,用也很少用,扔又捨不得。

只有家裡的東西確實是自己下定決心不要的,這時不管是弄丟了,還是捨棄了,自己也就沒有什麼感覺了。

如果是自己還喜歡的,有感情的,萬一被別人弄壞了,或者整沒了,就肯定會不高興,生煩惱。

而且我還發現自己不管去哪兒都對這個堆滿雜物的家充滿了牽掛,尤其是自己親手製作的一些小東西,雖然不值什麼錢,但就是分外的牽掛。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想要痛苦就別牽掛太多

有時候我打量自己的家,就像打量自己的心,看著滿屋的東西,我就會想,我小小的心裡面怎麼能裝得下這麼多的東西?

以前我還會埋怨丈夫,怪他。

都是他搞來那麼多亂七八糟的東西,讓房間裡的角角落落都放滿了東西,讓我收拾的時候都無從下手。

但後來我發現,其實很多時候丈夫買什麼也是經過我同意的,他剛把東西拿過來的時候,我因為新奇也很高興,根本顧不得去想那個東西是不是實用。

久而久之,家裡東西越來越多,我還不捨不得扔,我又覺得家裡亂,我就只能用抱怨發洩一下。

所以,有時候反觀自己的生活,也覺得可笑。

我觀察周圍很多親人朋友的生活,也同我一樣,或者比我的牽掛更多。

比如說有些身體不太好的人,就會牽掛萬一自己以後身體更不好了怎麼辦?

實際上不是應該把關注點放在當下,如果能讓自己生活更加規律,飲食更加健康,這樣未來自然身體會越來越好,怎麼可能會變壞呢?

還有一些擔憂兒女,總想著兒女如果現在學習不好,未來就不會有好工作,就自然更沒有好生活。

一連串的擔憂和牽掛,在事情還沒發生之前,這無數的擔憂和牽掛已經令自己生起無數的煩惱和恐懼了。

但事實證明,一個人學習好,也未必工作一定好;工作好,未必生活就一定會幸福。

現在多少大齡未婚男女青年,連組織一個正常的家庭都失去了信心,而這裡面又有多少是當初在學業競爭中的佼佼者呢?

其實一個人要想生活的好,除了一個良好強大的心態,再不需要任何外在的附屬。

一個人有好的心態,就能在貧困中不氣餒,在富貴中不驕慢。

無論在哪一種生活環境中,都能遊刃有餘的去享受當下的美好。

人若想真正獲得自由、逍遙的境界,就該懷有“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覺悟。

或者再退一步,若能做到“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也算是一種極為豁達的人生境界了。

讀完這篇文章,感到受益的朋友,可以關注我,點贊、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