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新興諧音詞的構詞機制及構詞機制:諧音詞的形成和構造

如何看待新興諧音詞

“諧音”就是“字詞的聲韻相同或相近”,也有人認為諧音“是利用詞語的同音或近音關係引發人們聯想的一種修辭方式”。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從“音、形、義”的角度歸納過藉由諧音達到雙關效果的型別,一般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以漢字為基礎的諧音詞,包括普通話詞語諧音詞如“筆芯(比心)”;方言詞語諧音詞如“藍瘦(難受)”。第二種是以英語為基礎的諧音詞,如“粉絲(fans)”。第三種是利用數字諧音構成的新詞,如“1314(一生一世)”。

如何看待新興諧音詞

諧音詞的構詞機制根據已有的諧音成詞效果來看,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表達“無意之義”,這是由於鍵盤輸入過程中的“誤操作”或方音干擾。二是追求“有意之義”,刻意藉助同音或近音字替換語素達到改變詞義的效果,因此有了“研究僧(研究生)、程式猿(程式設計師)”之類的稱呼。這種在語言表達上藉由文字這一載體,模糊了語言符號的“形式”和“意義”間的對應,造成了語言使用的混亂現象,所以才有了相繼出臺的約束諧音詞氾濫的規定。

如何看待新興諧音詞

我們要看到,諧音詞勃興有一定必然性。第一,在新興傳播方式的推動下,鍵盤成為主要書寫工具,從而帶動了諧音構詞方式的迅速發展。第二,諧音詞有一定的理據基礎,增加了表達的趣味性。第三.人們更傾向於個性的彰顯,願意透過求新求變來凸顯自己在語言使用上的標新立異。

如何看待新興諧音詞

所謂“去惡留好日淘漉”(清桂馥《札樸-雜言》),諧音詞的存留就是一個“淘漉”的過程, “惡”與“好”的區別在於是否符合語言事實和規範。呂叔湘、羅常培兩位先生的觀點很具代表性,他們在《現代漢語規範問題》中指出:一個詞的音改變了,一個詞的意義擴大或縮小了,一種新的語法格式排擠舊的語法格式,這類問題時常引起新舊之間的爭論。我們應該根據語言發展的內部規律來權衡取捨,不能一味崇尚傳統,也不能無選擇地歡迎一切新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