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麵包,還是要水仙花?

要麵包,還是要水仙花?

文/葉小櫱;歡迎關注中財論壇

春花覆城,春色傾城,純情的櫻桃花,豔麗的海棠,豪情的木筆,客客氣氣地迎春;俯仰之間,洋洋灑灑;更不用說山野裡鋪天蓋地的油菜花……這樣的氛圍裡,春意與幸福共生長。

“今年杭州的第一朵荷花開了。”十年前,這是杭州電視臺都市報道的頭條新聞。主持人建議市民到西泠橋邊,把荷花一天天長大的過程拍下來。也是這一天,杭州的《都市快報》有篇醒目的報道,叫做:《第一朵荷花開了》。不知道還有哪個城市會這樣,把荷花初綻列為頭條新聞?對美的希冀和對美的體會成了生活的首選。

杭州的第一朵荷花開了曾是最美的新聞;而今,一到春天,報紙的版面花團錦簇,圖片豐盈。對美的欣賞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了。

《列寧在1918》裡有最美好的預言,“麵包也會有的,牛奶會有的”;而穆罕默德卻說,“假使你有兩塊麵包,你得用一塊去換水仙花。”

所以,前者的預言裡應該再加上一句才與時俱進,“水仙花也會有的。”

要麵包,還是要水仙花?

而且,麵包與水仙花一直都是相輔相成的。每一份對面包的努力裡,何嘗沒有水仙花的芬芳呢?就口味與食物而言,人的一生,都在尋找童年的味道,而童年的環境,無論甘苦,可留存在我們記憶裡,肯定是最美好的味覺。這樣的故事,從古至今,可謂多矣。《芋老人傳》裡香芋的味道,朱元璋落難時的一碗剩飯剩菜豆腐腦的味道,而現實版的故事是一個發跡的成功人士一直在尋找一種味道,後來發現那是重口味的鹽味道。味道的喜好不一,但給我們每一個喜歡它的人帶來的美好是一致的。

而阿累的《一面》裡寫買到魯迅先生的兩本書,在他歇工的晚間,慢慢讀來的幸福。麵包裡啊,長出了一朵朵美麗的水仙花。

從生長環境來看,水仙花也許要算是最高潔的花朵了,因為它無須泥土,只要清水便可生長,在最清冷的日子裡,它會開出最有希望的花朵。當然,它的根也是可以培植的,把它埋在土裡,一樣可以生長。

要麵包,還是要水仙花?

在每一個勞作的細節裡,做每一份吃食的過程裡,無不有著水仙花盛開的美麗。每一種努力的狀態,都傾注了對幸福與美好的希望。

年少時候,是很不能理解這樣的境界的。總想著把事情做完了就好好地玩,甚至想著潦草敷衍地完成各項不喜歡的事情,在洗衣服的時候,忙得將小手指都磨出了血。特別嘲笑一個嫂子,因為對她吐槽洗衣服很累,她卻說不累,因為慢慢洗呀,不著急,拿半天來洗唄。

多少年之後,終於想明白了。是啊,忙什麼呀,慢慢洗唄。洗的過程中,去汙除垢的喜悅,洗過之後,衣服上留下的肥皂的清香,想象太陽曬過之後的味道,都是如此輕鬆愉悅。一邊洗,一邊聽書,聽音樂,也未嘗不可。

逛菜市場的當兒,順手買一束剪下來的梅花,把它和菜放在一起,也真是讓人歡喜呀。水仙花與麵包,原本可以是一體的。

要麵包,還是要水仙花?

當我們明白水仙花的重要性之後,我們正在大力地養水仙花,而且以為水仙花裡全貯藏著麵包。

多少大力打造千篇一律,多少美顏流量都走入帶貨的行列,這樣的現象裡給我們的一個錯覺,我們培育了一朵朵水仙,不,我們把水仙花也要培育成麵包的形狀,或者說,我們把栽培水仙的盆子變成了和麵的面盆。

然而,水仙就是水仙。每一個年頭歲尾,淨明的窗臺上清供的一盆水仙,讓我們靜靜地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