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大師的頂級智慧:克魯格曼,一個理論如何改變國際貿易?

今天介紹的這位經濟學家,是新國際貿易理論的開創人保羅·克魯格曼(Paul Robin Krugman,1953。2。28-至今)。

經濟學大師中,大部分是猶太人,克魯格曼也是猶太人,而且是一個天才。他1953年出生於紐約長島,1977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200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當時的人,對他得獎一點也不感到驚訝。克魯格曼38歲就得了克拉克獎。這個獎的得主,基本就被認為是諾獎後備軍。不過,他2008年得獎,還是令人有點意外。第一,太早,畢竟比他資歷老的人,多了去了。第二,他完全憑藉能力,獨立奪得獎項,這個比較少見。可以看出,克魯格曼有才華,還不缺幸運。所以,有人說,他是經濟學界的莫扎特。也有人說,他是經濟學界的愛因斯坦。

經濟學大師的頂級智慧:克魯格曼,一個理論如何改變國際貿易?

保羅·克魯格曼

很多人知道克魯格曼,是因為他在《紐約時報》的部落格。他精力旺盛,24天可以更新98篇部落格。得諾獎後,他很快來了中國,據說出場費不低。當時諾獎在國內很稀罕,何況還是熱乎乎新科狀元。所以他在中國,也進行了華麗麗的巡遊。

巡遊的高潮部分,就是安排中國經濟學家和他進行車輪對話。事後,不少人用了激辯、舌戰等字眼。其實,看起來,克魯格曼確實很像電影明星喬治格魯尼,很帥氣。不過,在大家圍觀中,他反而有點迷茫,簡直像個無助的大男孩。對中國經濟的問題。他很坦白,表示不瞭解,無法回答。

1、“糟糕人氣”的克魯格曼

很多人都說,克魯格曼成功預測了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金融危機。確實,他談過這兩次金融危機。1996年,克魯格曼引用了別人研究,指出所謂的亞洲奇蹟根基不牢,遲早會幻滅。第二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讓他贏得不少關注。至於美國金融危機,在我看來,有點誤打誤撞。怎麼回事呢?美國是民主黨,和共和黨輪流執政,當時執政的小布什屬於共和黨。克魯格曼是民主黨的堅定支持者,90年代就大力支援克里頓競選。小布什當了八年總統,他幾乎罵了八年。很難說,他真正預測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

經濟學大師的頂級智慧:克魯格曼,一個理論如何改變國際貿易?

好玩的是,克魯格曼這樣為民主黨出力,但他從來沒當過總統的經濟顧問。憑他的資歷,本來應該不成問題。之所以沒能為總統服務,據說,主要是他人緣太差。他在華盛頓待過一年,發現自己太耿直又太聰明,混不了政治圈。不過,在華盛頓,他學會了一個新技能。那就是怎麼用大眾能懂的話,講嚴肅的經濟問題。這使得他成為美國很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

2、規模報酬遞增改變國際貿易理論

不過,你要是以為他因為預言金融危機獲獎,那就錯了。他的學術地位,主要和國際貿易理論有關。你學過李嘉圖,一定知道國際貿易的基礎是比較優勢。就是大家交換各自有優勢的商品。按道理說,窮國富國資源稟賦不一樣。如果各自都集中生產有優勢的商品,那結果是什麼?應該是窮國和富國之間的貿易量變大。道理很簡單,它們之間的互補性更強嘛。然而,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現實中的貿易,發達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更多。比如歐洲一些國家,進口美國車,也向美國出口車。

這個矛盾,讓經濟學家很抓狂,不知怎麼解釋。對此,克魯格曼很機智地引進了一個關鍵概念,那就是規模報酬遞增。可別小看這個改變,這個改變對於國際貿易理論甚至經濟學,可以說是革命性的。

以前的貿易理論模型,都在規模報酬不變這個假設為基礎展開的。什麼是規模報酬不變呢?也就是說,隨著生產規模的上升,單位成本不變,那麼每單位資本獲得的報酬也不變。但克魯格曼發現,在現實經濟中,規模是可以有規模效應的。就是說,哪怕你最開始沒有明確優勢,只要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你的優勢就可以建立起來了。比如採購成本可能降低,生產效率可能提高,某個專有技術上有所突破等等。每一分資本的報酬,也就隨著規模的上升而上升了。這個呢,就叫規模報酬遞增。這對中國人不陌生,在中國,一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鎮,也許,就能控制全球絕大部分的某種商品,從打火機到內衣。

經濟學大師的頂級智慧:克魯格曼,一個理論如何改變國際貿易?

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發達國家間貿易更多?因為一個國家再先進,也不可能佔領全部產業。總有地方,你不如別人。越是發達的經濟體,它的產業競爭力越強。這些產業呢越是需要在全球尋找最有競爭力的合作商與供貨商。這些最有競爭力的合作商或供貨商,在哪裡呢?很多時候,不是在發展中國家,是在發達國家。這樣,反而是發達國家,彼此需要的地方更多,他們貿易量也就更大。甚至是同一個產業內,相互的貿易量都很大。你還記得麼,2011年日本大地震,全球電子元件供應鏈都告急。大家才發現,說了那麼多年日本失去二十年,但是日本還是有它的競爭力。世界上,有那麼多零部件來自日本。

3、相互依存的國際貿易

這就引出一個深刻的洞察:越是發達的國際貿易,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越是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才能拿到更多的好處。沒有國家可以在閉關鎖國中,練就高超的產業競爭力。甚至可以說,你越強大,就越是依賴別人,也就越脆弱。但這是必須被承受的脆弱。就連美國最強的科技公司蘋果,也是設計在美國,製造組裝在全球。

讓我們換個角度看貿易逆差,你知道,美國人總抱怨中國出口太多,覺得中國佔了美國便宜。部分中國人,也覺得我們出口那麼強,代表著我們有實力了,並且以後不用看人眼色了?克魯格曼的理論,讓我們看到另一面真相。比如一臺iPhone,組裝生產基本在中國進行。那麼,美國從中國進口iPhone,要花178。96美元。因此,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就有了接近179美元的赤字。但光看數字,瞭解不了實際情況。2009年,邢予青老師,就做過一個很有名的研究。邢老師拆解了iPhone的製造與裝配,發現涉及了多個國家,其中,包括34%的日本產品、17%的德國產品、13%的韓國產品,還有6%的美國產。在中國的人工組裝成本是多少?6。8美元,只佔3。6%。

經濟學大師的頂級智慧:克魯格曼,一個理論如何改變國際貿易?

這樣看起來,即使是美國公司發明再多高科技產品,也不會增加美國出口,與此相反,還會加劇美國貿易赤字。所以,不應該拿著貿易逆差大棒,就反對自由貿易。全球生產網路,加上高度專業化的生產流程。可以說,已經扭轉了傳統的貿易模式。如今,中國組裝出口iphone,而美國,進口自己的發明的高科技產品,面對這種局面,傳統的貿易統計方法,沒法正確地衡量貿易赤字。

這正是中美貿易不平等的關鍵。美國抱怨中國出口太多,其實不太科學。現代全球貿易網路,跨國公司作用巨大。他們把生產環節放在哪個國家,哪個國家的出口順差就大。中國也是這樣,中國的做法,實際上是以中國為核心,整合了整個東南亞甚至拉美、澳大利亞等資源輸出國,在中國完成加工生產之後,出口到美國歐洲。中國對美國有順差,但前提是,中國對別的國家存在逆差,比如對日本、韓國等等。整體而言,中國的貿易順差佔GDP比例,已經下滑到微不足道的水平。

從克魯格曼理論出發,很自然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支援自由貿易。所以不少美國經濟學家,是反對美國和中國打貿易戰。

克魯格曼這些年,已經不再做什麼正經學術研究,成了一位專欄作家。不過,他文章的攻擊性很強。克魯格曼曾說,他寫篇專欄,如果沒有很多人歇斯底里地反對。那麼,他認為自己白寫了。這不由的讓人感嘆,在美國,真是任何人都可以做成任何事,一位諾獎經濟學家,也可以變成最具爭議的專欄作家。所以,下次你聽到他說中國什麼壞話,也不要立刻就火冒三丈。

經濟學大師的頂級智慧:克魯格曼,一個理論如何改變國際貿易?

有人說,經濟學家有三類。第一類是真正的經濟學家,第二類是經濟工程師,第三類是特定經濟利益發言人。這三類,好像都在討論問題。但區別很大。一些諾獎得主,也不過是經濟工程師。但克魯格曼,應該屬於有思想的經濟學家。

(本文出自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