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微友,竟然獲得了“準諾貝爾”獎

我的微友,竟然獲得了“準諾貝爾”獎

我突發奇想,準備搞一次活動,活動的目的是評選一位“準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鑑於我的號召力有限,權威性不夠。決定只在我的微信圈中評出一位。

我的這個想法,得到了我同學,非著名有錢人高強的極力贊同。之所以稱他為“非著名有錢人”,並不是我的發明,是他自己發牢騷發出來的。每次見了面,同學們一稱讚他有錢,他就說:“什麼有錢,有錢的人多得很。排上中國百富榜那才叫有錢。”同學們都知道他心裡其實是覺得缺“名”。錢是有,但不是頂尖有錢人。於是,就有了這個戲稱。

我與他共同討論了微信圈這個“準諾貝爾獎”的入選條件,評選規則。最後確定為“在某個圈子內,為人類做出的貢獻最大,即為該圈子準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了顯示公平公正,我們專門請了三位外面漢學家當評委。

事情進展順利。我在自己的微信圈發了訊息,徵求候選人。想不到有很多人都透過微信報了名。有的是教師,有的是基層公務員,有的是農民,有的是企業家。我認真看了他們的自我介紹,一個個振振有詞。

我願意高強獲獎,因為他是出資人。因為他的出資,讓我出了名。全國各大報紙都在報道這個新聞。說草色遙看在舉辦一場獨出心裁的“準諾貝爾獎”。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我,一下登上各種報紙的娛樂版,讓我找到“一夜成名”的快樂。再說高強也是我這二百微友中最有資格獲得這一獎項的人。

在八月十五,中國傳統的中秋節這天。我的微信圈“準諾獎”評選活動如期舉例。全國各路記者雲集本地,三位諾獎評委的到來,引得小城水洩不通。活動也非常嚴格。報名參賽的五十名微友,每人用五分鐘陳述自己“我如何為人類的進步作出貢獻”。

我的微友,竟然獲得了“準諾貝爾”獎

不斷有人上臺,看得出有些人精心作了準備。那些陳述非常簡短有力。評委們在每一個人陳述時,都嚴肅得像木人,看不出他們有任何的偏愛。不管別人是慷慨激昂的演說還是平靜沉穩的自述。評委們只是認真地傾聽。

倒數第二個是高強。我全不知道他上臺會陳述些啥。我有些不安,生怕他出了錢又得不到評委的支援。高強倒是大氣。他上臺用一種非常平緩的語氣陳述自己歷年來向社會各界的捐款。包括某地地震,某地希望工程,某貧困村。隨著例數的數額增加,人群裡發出了叫好的聲音。

有人給他統計了一下,歷年來,他已捐獻各類善款二千七百多元。也許在社會上不算大,但在我的微友圈,卻是個驚人的數字。

最後一位上場的是一位衣著平凡,老實巴交的人,我都想不起他是誰。有人提醒我,是我小學同學羅生。時間真是雕刻師,把曾經還算清秀的羅生雕刻成了羅中生先生畫筆的“父親”那形象,臉上刻滿皺紋,手上青筋暴露。更上人不可思議的是——他還帶了個助手,一個女人,幫他提著一爐火,一個案板出場了。

人們吃了一驚,連評委也覺得莫名其妙。

羅生沒有任何陳述。上臺就鋪案板,原來他是要在案板上做包子。這舉動讓在場的人都覺得好笑好滑稽。要你陳述,你怎麼沒搞清楚,就像參加廚藝大賽一樣上場了呢?在人們的笑聲中,羅生飛快地揉搓麵粉,然後拉筋,掐團,變戲法地做成了一個個包子,放進蒸籠。一會兒熱氣騰騰的包子就出籠了。他竟然用盤子把這些包子端到評委面前請他們品嚐。

沒有人阻難他。沒有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甚至一些記者暗暗發笑,說這個農民肯定是搞不清場合,以為是廚師比賽活動,弄得出了國際洋相。甚至評委們也覺得莫明其妙。

這時,羅生返回講臺,說了一句話:“三十多年來,我就做這種包子,沒有放過任何新增劑。評委們放心吃。”

話一落音,全場爆發出一陣鬨笑。

評委們正在嘰嘰喳喳。翻譯向大家解釋道:還需要兩分鐘宣佈結果,評委正在進行最後的磋商。全場靜下來。一百萬獎金花落誰家?誰是中國第一個“準諾貝爾獎”獲得者?

懸念!

我的微友,竟然獲得了“準諾貝爾”獎

兩分鐘後,評委中的絡腮鬍子上臺了。他嘰哩咕嚕地說了一通。人們只是望著翻譯。等絡腮鬍子說完,翻譯說:

女士們,先生們,透過三位諾獎評委的認真評選,現在宣佈結果。

本次準諾貝爾獎的頒獎詞是:他三十年來,沒有摻和任何新增劑,一直用良心為人類食品安全提供最持久的保證。 比起任何拯救苦難都偉大。因為人類如果連食品都不安全了,還有什麼苦難需要拯救?因此,我們決定把本次準諾貝爾獎授予羅生先生。

全場一遍肅靜。人們已忘記了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