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的《人生》中,為什麼高加林不可能“只對巧珍一個人好”?

文|醉餘堂主人:喜讀書觀影,在書中挖礦,在寫中成長。歡迎【關注】。

美麗成熟的農村女孩劉巧珍愛上了落魄青年高加林,她為他賣饅頭,向他表白,三番五次跑到城裡看他,把自己掙得不多的錢給他;而高加林給了她什麼?一個親吻嗎?

路遙的《人生》中,為什麼高加林不可能“只對巧珍一個人好”?

城市女孩黃亞萍第一時間來看他,給他送吃的送喝的,給他買衣服,把自己整月的工資都花光,甩掉了自己的前男友,熱烈地愛上了這個從農村來的高加林——勤奮又能幹,前途無限。

當高加林有機會去縣委通訊組擔任通訊幹事的時候,劉巧珍哭著將高加林送出了村,送到了河灣的分道口。她對高加林說:加林哥,你要想著我,你只能和我一個人好……

路遙的《人生》中,為什麼高加林不可能“只對巧珍一個人好”?

但問題是,可能嗎?

1

人民公社,分配工作……這些,是不是離我們好遙遠?

是的,好遙遠。

但其實太陽底下無新鮮事。

高加林所處的時代,跟我們現在年輕人所處的時代,在很多方面,焦慮點簡直一模一樣的!

現在的所謂“要不要逃離北上廣”,頗類似於當年高加林時代的要不要逃離農村,奔向城鎮。兩者背後的底層邏輯,是多麼的相似。

北上廣再難,年輕人們依然源源不斷,迎難而上;城鎮工作機會再渺茫,高加林也要緊緊抓住,不惜一切地前往。因為在那裡工作,意味著他將脫離沒文化、不刷牙、閉環的黃土地生活模式。

路遙的《人生》中,為什麼高加林不可能“只對巧珍一個人好”?

然而高加林兩次都失敗了。他被髮落回了村裡。

2

心地美好的巧珍姑娘放在今天,我想依然具有較高的被高加林們拋棄的風險。

她喜歡有文化的高加林,但自身缺乏提升自己文化視野的動力。她覺得她只要對高加林好就夠了。殊不知,對高加林這樣有著事業野心的人,這樣死心塌地的愛,還遠遠不夠。因為,這無法滿足他的進取心——向城市的進取心。

巧珍的關注點,是莊裡的水井是否修好了,老母豬下了幾個崽了;高加林的知識結構裡,是關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關於讀書和寫廣播稿。

巧珍的價值,是在高加林痛苦困頓的時候,送去一個美麗溫順女子所能給與的柔順與安慰——而不是理解和助力,她很多時候理解不了,當然也幫助不了。當高加林走出低谷的時候,單純善良到極點的巧珍將被高加林義無反顧地甩開。

路遙的《人生》中,為什麼高加林不可能“只對巧珍一個人好”?

看看高加林有多麼的“不要臉”?

但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如此定義他。

一個柔情女子,在前期把自己的美好和溫順都給與了自己男神的時候,她在後續似乎已經無法再給什麼了。

她必須升級,更新,和男神齊頭並進,他們之間的感情,才能穩定發展。

3

記得有一次,在上海,參加弘丹老師線下活動時,一位活動嘉賓——編劇、民國史研究者“特立獨行的豬先生”,給我們介紹民國愛情的時候,下了一個論斷:

男女之間,一定要在學識、視野、技能上相匹配,否則他們之間的關係遲早會不平衡,他們之間的婚姻遲早要出問題。

是的,當高加林有機會擺脫農村的時候,巧珍淚水漣漣,已經感到自己的愛情在破碎的邊緣了。之後,果然就碎了。

當高加林被再次退回農村,再次落魄,巧珍已嫁給了老實人馬栓,再也沒人去撫慰他受傷的心靈了。一個好姑娘,就此遠離了他。

路遙的《人生》中,為什麼高加林不可能“只對巧珍一個人好”?

其實,也該遠離他了。

因為,他們兩個終究不相匹配。不一定在道德,而在三觀。

他們倆看待世界的視角,是不一樣的。他們的沒有共同語言,導致巧珍一片真心付出的愛,就這麼被高加林主動遠離了。

小說寫實的厲害之處,正在這裡。

路遙的厲害之處,也在於此。

哪怕他對巧珍再愛惜有加,他依然知道,高加林的心,是不可能屬於巧珍的。他身在農村,心卻早已脫離農村。要麼出去闖蕩,要麼折騰半生,他一定不會老老實實在地裡乾的!

一個小說家的厲害之處,在於哪怕寫的是過去,我們卻依然在那個故事裡,看到現在,看到未來;在那個故事裡念念不忘的情愫與慾望,到如今在我們的身上,依然迴響!

4

高加林來到城市,受到城裡人蔑視的時候,他心裡說:“

我非要到這裡來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識,我比這裡生活的年輕人哪一點兒差?我為什麼要受這樣的屈辱呢?

現在的北上廣的年輕人們,有多少人不是這麼想的?!

我比誰差了?憑什麼被虐得像個狗一樣?!

我要紮根,我要買房……

路遙的《人生》中,為什麼高加林不可能“只對巧珍一個人好”?

那個夢想,在那兒閃閃發光;我們拼盡全力,它卻在那兒若即若離……

一線懸機,得而復失。我們有多少悲傷,和高加林那麼相像?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過去的梗,如今依然;但過去的困苦,我們卻依然還要扛。

其實這種原動力,世世代代都有。不管是在白居易年輕時曾被人調侃“長安米貴,居大不易”的時候,還是路遙這本又好看又深刻的《人生》裡,高加林掙扎的時候,還是18歲那年踩三輪車的馬雲被《人生》激發而繼續高考的時候,還是現在年輕人不輕言放棄,抓住一切機會向上升的時候,

這種在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原動力總是在人們人生的某個階段,被驀然激發。

《人生》的故事,發生在那個“城鄉交叉地帶”的大環境下。而如今,中國的大城市化程序,依然在繼續。固有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依然在衝突和交匯,大量的農村青年高加林們,對大城市現代化夢想的追逐,方興未艾。

路遙的《人生》中,為什麼高加林不可能“只對巧珍一個人好”?

巧珍其實還在,高加林也還在。

那麼,他們現在在哪裡?

5

《人生》的意義,絕不僅僅是告訴你高加林和巧珍的這一段愛情故事,這一段人生經歷,這部小說更大的意義,在於它告訴你,人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在慾望都市中,人們勤勤懇懇,人們心機用盡,人們拼命攀爬。

一個人一生,會遇到很多人,很多事,很多物。

一個人一生會流很多次淚,動很多次心,拼很多次命,憑的就是高加林那顆絕不服輸、卻又忐忑不安的心。

是的,惴惴不安,但又絕不服輸。他們高興地跳起,他們絕望地落地,然後,再躍起……

小說的結尾,是高加林又被打回原形。巧珍被迎娶到馬栓家,巧珍鮮豔的紅頭巾裡,遮不住她雙眼中的淚。

路遙的《人生》中,為什麼高加林不可能“只對巧珍一個人好”?

那一刻,高加林會不會回憶起他跟巧珍在莊稼地裡所有的溫暖和親熱?現在,這一切都不屬於他了。

講真,他是活該的。

但這一定是他要走自己的路所要付出的代價。

在痛苦之中,他在想什麼?……

高加林的人生,其實並沒有結束。

那個年代,改革開放其實已經開始了。城市化浪潮也將在若干年後,洶湧而來。

若干年後,美麗善良的巧珍應該已經在散養著她的娃,而高加林呢?

結語:

我們需要讀一讀這本《人生》——因為我們無數人,都曾是或正在是,卡在農村和城市,卡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高加林的縮影。

我們在一個操蛋的環境中,慾望無法實現;在一個高階的視窗前,卻一時沒有足夠的力量往前!

這些,那個年代的路遙都知道。

因為,過去與現在社會的底層邏輯,是一樣的。歷史只管斗轉星移,然而人們卻在繼續把高加林的野心,進行到底。

路遙的這部《人生》,發表後,被改編成電影。而這部現實人生的電影,在這個浮躁的世界上,其實從來沒有停演過。

路遙的《人生》中,為什麼高加林不可能“只對巧珍一個人好”?

演員或許是你,或許是他,或許是我。

馬雲說:“18歲時我再度高考失利,應聘了五六個工作都沒人要,只能去當送雜誌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讓我意識到不放棄總有機會,否則我現在還在踩三輪車呢。”

著名電影導演賈樟柯也說“30年閱讀史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路遙的《人生》。”

為什麼一本八十年代創作的小說,到現在依然熱度不減?

答案,在你讀完之後,便能揭曉。

在你展卷耽讀路遙的《人生》,看到熱血翻湧、眼熱鼻酸之處,可以哭,為了高加林,為了巧珍,或者為了自己。

(全文完)

(圖片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