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園林之美

是我們平日說得最多,但又思考最少的詞彙。生活中,我們隨便遇到一個女子,無論其姿色和品行如何,通常都不假思索會隨口冠以“美女”的稱號,全然不顧美女到底應該有個怎樣的標準;我們似乎時刻都在想著各種各樣的“美事”,或做著形形色色的“美夢”;我們的一切努力都是要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可以說,追求美好就是人類發展和進步的原動力。當今社會,經濟繁榮、科技發達。人已經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改變世界的能力空前高漲。按理,既有追求美好的願望,又有創造美好的能力,當下人們生活應該遠比過去美滿才對?可事實卻並非想象那樣,人們生活滿意度,並不隨物質的增長而同步提升。有資料顯示:當今中國經濟越是發達的地區,人們生活滿意度反而越是低下。

漫話園林之美

處在中部崛起程序中的武漢,我們正以“每天不一樣”的速度打造美麗江城,經濟活力不斷躍升,城市面貌大為改觀。可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之中,城市的文脈卻逐漸斷裂,外表光鮮的鋼筋混凝土森林,讓城市原本充滿詩意的山水模糊,昔日

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的景象消失,越來越陌生的城市空間,已無法安放人們的鄉愁。

不僅如此,富足、高效與快節奏,還催生了諸多環境和社會的問題:食品危險、空氣渾濁、水體汙染、交通擁堵,人們的生活壓力與日俱增。雖然這些令人焦慮的問題,主要是資源與發展的矛盾,生態退化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可有專家卻感言:

當今,比生態退化更為嚴重的問題,是人們審美能力的退化!

人,一旦喪失了審美能力,就無法感知生活中的美,也無法真正去創造美,當然也無從構建美好的生活。當下,我們似乎正進入到19世紀狄更斯描述的那個時代: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如此,要讓生活更加美好,提升人們的審美能力,似乎就顯得特別迫切和重要!那麼,美,到底是什麼呢?

漫話園林之美

對這樣的問題,相信多數的人都會一臉茫然。事實上,在我們生活中,有太多這種時刻掛在嘴邊卻不明其意的詞彙,比如,什麼是“力”、什麼是“生態”、甚至什麼是“人”等等。

作為園林從業者,我們被社會賦予的職責,就是要讓我們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美好。所謂:

造天下美景、享華彩人生。

可是,如果我們連自己要從事的工作到底是什麼都搞不清,這就好比想要造出好車的人,連車子是個什麼都不知道,又何談造出好車?

對美的疑惑和探究:

當年,我和大多心存這樣疑惑的人一樣,總期望有種硬核的知識,就是大家所稱的“乾貨”,學到之後,一招就能快速解決心中的疑惑。記得初入園林行業的時候,那是個百廢待興的時代(80年代),我們剛剛組建的園林設計室(武漢園林院的前身)領導是個部隊轉業的幹部,可能是為避“外行領導內行”之嫌,領導也期望找到能快速提高美學素養的方法,於是報了一個由江漢文化宮主辦的“美學學習班”,並邀請我們幾個剛畢業的學生陪讀。

課程目錄裡,不僅涵蓋了當時武漢諸多知名美學家(湯麟、劉綱紀)的課程,還包含我們當時非常喜愛的建築學家(黃樹業)的《中國園林之美》的課題,這當然讓我們充滿了期待。可隨著課程的推進,歷經數月的學習,我們期待學以致用的美學法則卻始終沒有出現,聽到的盡是,柏拉圖、畢達哥拉斯、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的言論。什麼

物質客觀屬性

、什麼

精神本體論

等這些純哲學的話題,對於我們剛經歷了十年文化浩劫的理科生來講,簡直就是一頭霧水!

課程結束,我們不僅沒學到“拿來即用”的美學法則,心中原有對美的那種稀鬆平常感,也被搞得高深莫測,難以捉摸。之前,我們雖然搞不清“美”到底是什麼,但這並不妨礙對“美”的讚歎和交流。如果看到一處讓人激動的景觀,我們會情不自禁讚歎:真是太美了!也許有人還會附和:對啊!這空間太有意境了!可是,這時如果有個人說:

這是人自由的一種理性顯現。

相信我們一定很無語,交談可能就此結束。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他在說什麼?

漫話園林之美

美學,的確是關於美的本質追問的學問,裡面確有我們關注的答案,比如黑格爾說: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柏格森說:

美是意志的充分客觀化……

這些文字看起來都認識,組成的話語卻不認識的論述,真不知對我們理解“美”到底有何幫助?難道這就如人們戲謔的一樣:專家和學者,就是把簡單事情複雜化的人?

受中國傳統文化“學以致用”的影響,人們抽出寶貴時間學習,當然希望聽到的是“乾貨”。但凡對事物本源的追問,似乎總有“遠水不解近渴”的感覺。雖然,我們從小也被老師訓導:

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可是,從中西方文化的本質差異來看,中國傳統文化更專注實用層面的“技藝文化”,並不重視純抽象邏輯的“哲科思維”。所以,隨著對中西方文化比較研究的不斷深入,有學者在回答著名的“李約瑟之問”得出的答案是,中國之所以在近代無法引領世界而被西方全面超越,是我們的文化基因裡,根本就沒有產生哲科思維的土壤,中國人太講究實用,很多發現都只滯留在經驗階段,無法形成普適性的學問。

為什麼必須要回答為什麼:

在大航海時代,歐洲遠航的船員經常受到壞血病的困擾,18世紀,蘇格蘭軍醫發現吃柑橘能治壞血病,於是遠航時,人們就備足柑橘,因此擺脫了壞血病的困擾。

這是經驗主義的勝利,偶然發現有效,經過驗證確實有效,然後迅速推廣。

我們的傳統中醫,大概就是基於這樣的經驗積累而成。只專注發現事物的因果關係,比如,柑橘→壞血病。而並不追問為什麼。可不知道為什麼,是會受到懲罰的。

漫話園林之美

19世紀末,英國船隊又被壞血病所困擾,因為,人們原以為是柑橘的酸性物質在抵禦壞血病,於是,把柑橘和檸檬等酸性水果榨成汁,然後加熱做成飲料備用……直到1930年,匈牙利科學家聖捷爾吉·阿爾伯特分離出維生素C,人們才知道抵禦壞血病,真正起作用的是維生素C。追不追問為什麼,這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別,這從某種程度也解釋了,為什麼現代西醫會全面碾壓中醫的原因。

因此,適當跳出具體的事物,去追溯事物本源的探索很有必要。當年,如果沒有牛頓對抽象的“力”進行不懈探究,人類恐怕就無法揭示地面物體與天體運動都遵循的相同的《自然定律》,也就沒有現代工程學,當然也無法產生西方的工業革命。

美學是探討藝術的哲學:

哲學是探索科學的學問,

歷史上的偉大科學家本質上都是哲學家。

只有超出具體事物去做抽象的研究,並揭示事物普遍規律的學問,才稱得上是科學。所以科學的基礎是哲學,或者說哲學是一切學問的學問。

園林作為一種審美物件,創作中當然要遵循美的基本規律。可是,美畢竟不是科學,那麼,究竟有沒有普適性的美學法則呢?這個問題,若按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似乎是不容置疑的,但現實中人們對美的認識卻千差萬別。從柏拉圖以來的幾千年中,人們雖一直延續著對美的本質的探討和研究,但到底什麼是美?卻始終眾說紛紜。

建築學家彭一剛在他的《建築空間組合論》裡說到,人們對美存在種種疑問和認識模糊,主要是人們把形式美規律與審美觀念混為一談。他說:

形式美規律與審美概念是兩種不同的範疇,前者應該是帶有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恆性的法則;後者則是隨著民族、地區時代的不同而變化發展的。

在浩如煙海的美學著作中,幸好還有相對實用性的美學研究,這就是形式美法則。早年我們對“美”的學習,除了《建築空間組合論》,還有一本哈姆林所著的《構圖原理》,這都是試圖從美的基本原理去指導具體建築審美實踐的書籍。

漫話園林之美

式美法則,是人類在創造美的形式、美的過程中對美的形式規律的經驗總結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

變化與統一、主從與重點、均衡與穩定、對比與微差、韻律與節奏、比例與尺度。

探究形式美的法則,能夠培養人們對形式美的敏感,指導人們更好地去創造美,讓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高度統一。

事物的客觀規律,通常是用數學揭示的,比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就是以簡單的數學公式來表示,所以他闡述自然定律的著作名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早期運用形式美法則從事建築實踐的構圖原理,大多也是通過幾何分析法來詮釋建築之美。

漫話園林之美

上圖示意的世界著名建築和空間,裡面都隱含著非常縝密的數學邏輯,這種數學關係逐步演化成指導審美實踐的法則。把建築形式美的相對獨立性絕對化,並抽象成獨立的構圖規律,遵從這種規律創作的建築,被稱為學院派建築。西方國家18、19世紀的古典主義和復古主義建築都屬這個派別。

漫話園林之美

在傳統六面體概念中,構圖原理的確有很強的實用性。可面對上圖這樣的現代建築,用平面的構圖原理去衡量空間層面的形體,雖也有一定的解釋空間,但這就像用牛頓的力學原理,去解釋時空的執行規律樣,總讓人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漫話園林之美

面對如上圖示的建築,傳統的構圖原理就更顯得無從下手。什麼“超感覺主義”、什麼“解構主義”等等這些後現代主義派別的審美標準,似乎完全超出了我們能夠理解的形式美法則。那麼,我們再談形式美法則究竟還有沒有意義?

其實,期望創造完美無缺的作品,這本身奉行的就是基於精準控制的“特創論”思維。

在複雜多變的當今社會,美的創作,正由信奉自上而下、正向控制的設計論,逐步向崇尚自下而上、反向干預的演化論轉型。

我們不能透過一次性周密計劃,去構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同樣也不可能透過一套固定的法則,去迎合所有人的審美趣味。所以,與其絞盡腦汁正向去尋求完美產品,不如反向以排除造成不美的因素去促成美。也就是說,雖然我們難以界定普遍適用的美學法則,但卻容易找到普遍認定不美的原因。

漫話園林之美

靈愉悅是人發自內心的一種自由狀態,所謂,

美是人自由理性的顯現。

美感是由人發自內心的愉悅之情而產生,反之,焦躁不安,內心秩序失衡,比如,眼前事物雜亂無序,心裡猶如萬馬奔騰毫無頭緒,在這樣的狀態當然難以產生美感。

漫話園林之美

如上左圖,房間隨意堆滿的雜物,各種物件缺乏聯絡,人處在其中,情緒自然焦躁不安;右圖,經過簡單歸納,把各物件分類並建立簡單聯絡,同樣空間卻顯得秩序井然,相較過去,人內心的自由感就會油然而生。

美是人內心的秩序井然:

秩序,是物和物、物和人的某種聯絡,構建秩序,就是減少不確定性對人造成的焦慮。在雜亂的環境,簡化和歸納環境就可產生秩序。早期歐洲的規則式園林,就是透過植物整形和幾何構圖來簡化環境,把生命屬性的植物和水體都塑造成幾何形狀,讓自然元素與人工環境建立起聯絡,花園被構建成可用數學表達的理性空間,景觀因此顯得秩序井然。

漫話園林之美

理性主義認為,能用數學描述的物件才是積極的,而純自然的東西則是消極的,是沒有結構,難以與理性的建築建立秩序的環境要素。所以,歐洲傳統花園,除了把低矮的灌木修剪成造型各異的整形花壇,還把高大的喬木也儘量修剪成能與建築和街道匹配的形狀,強調的是與自然環境的分離,由於空間各構成要素,均採用確定性的形態,因而較容易達到形式美法則中多樣統一的景觀效果。可是,

人的審美趣味是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

美是遵從規則的變化:

在凌亂且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確定性就是美,但確定不變的東西,又會讓人審美疲勞。初聽湖波拍岸之聲,也許會令人心潮澎湃,但無限迴圈,就不免單調乏味。人一旦擺脫了凌亂無序,審美要求就會進階尋求更高層次的秩序,就是在可控範圍的變化,比如韻律之美。

漫話園林之美

所謂韻律,就是在規則中的變化,或者說是一種條理性的重複。

上圖被稱為“美得令人窒息”的梯田景觀,變化的就是形狀各異且高低錯落的水田;條理就是自然山體的結構。梯田景觀會隨著季候和時辰的變化,呈現變幻無窮的迷人景象。可萬變不離其宗,它始終會保持自然山體的脈絡,變化巢狀於自然山水的格局之中,形成即獨特又與環境和諧的亞自然景觀。

漫話園林之美

人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又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築。無論是凝固還是流動,這裡共通的美學法則就是韻律。只是,因藝術表達方式的不同,音樂較難於表現畫面感,建築或繪畫因缺少時間維度,則難以與人的情緒即時互動。所以,能夠突破藝術本身侷限的表達,如讓音樂產生強烈的畫面感;讓畫面能感受流水之聲的藝術,就顯得更為高階。因而

“耐看的音樂,動聽的畫面”

更能打動人心。

中國傳統園林,曲徑通幽、步移景異的景觀意境,就是加入了時間這個維度產生的效果。因此,園林也可以這樣定義:

園林是流動的畫面,是由系列的畫面隨時間變化形成的音樂。

按照這樣思路,更美的園林就應該是,由相應的“旋律”表達主題,用遵從特定的“節奏”保持系統的秩序。

漫話園林之美

園林的韻律之美,主要是協調好變化與重複的關係。韻律中的變化,通常採用的是漸變手法,

所謂漸變,就是保持條理的一種變化趨勢,這種趨勢要揭示空間隱含的結構和邏輯。

簡單說,重複是構建秩序形成統一感,漸變是尋求空間內在和外在的聯絡。而且,園林與音樂詩歌等藝術形式不同,作為一個開放結構,除了區域性環境的優美動人,還必須以更大的視野與基地之外的環境協調。

漫話園林之美

這是2013年國際建築節大獎賽的獲獎作品——“北方女神”雕塑公園。僅看左圖,曲線流暢、空間蜿蜒起伏,確有幾分韻律之美;但右圖俯瞰全貌,一個赤身裸體,睡姿並不完美的“女神”與環境格格不入,實在難以與美建立太多的聯絡。如果這座雕塑公園不是有“資源再利用”的概念,這個常被“土人”作為光環的“國際大獎”,其含金量似乎令人懷疑。

其實,模仿人形的景觀並不少見,我國的樂山大佛、美國的總統雕塑山,都是以表現真實人像的景觀。它們雖然造型獨特,但與特定環境都有著必然的關聯,因而都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完全脫離環境的標新立異,是很難真正產生美感的。比如被評為中國十大丑陋建築之一的“福祿壽大廈”。

漫話園林之美

梯田之所以美得令人驚豔,是因為,這是人與自然合力完成的作品,僅憑人力是無法實現的。人的干預,只是讓自然的天生麗質得以不同方式呈現。這好比一個真實的美女,因身著華彩的外衣而變得更加嬌豔樣,與純工業生產的機器美女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美還有個重要的內涵就是真。從某種程度講,真,就是無法改變的東西。當然光有真不一定美,美其實是個相對變化的概念,人若處在隨時都有饑饉之憂的狀態,羊大了就是美。可當物質過剩,因肥胖死亡的人數已遠超因飢餓死亡人數的時候,再肥碩的羊,恐怕都沒什麼美感可言了。

梯田,儘管是一種尺度超大、氣勢恢宏的景觀。但以更大尺度看,這種充滿著異質性的環境,仍然還是稀缺的空間形態。試想,如果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這種景觀,相信就不會有太多人不辭辛勞去“遠方”了。所以,美總是與典型、稀缺聯絡一起的概念。

美是不可多得的呈現:

人生旅途,走得最急的,總是最美的風景!

這說明,總體上美景是難得的。正因為難得,有些美景才會令人刻骨銘心,所謂物以稀而貴。雖然,珍貴並不等同美好,而且,不稀缺也不意味著不珍貴,比如,我們一刻都不能缺少的空氣。但是,能讓人夠刻骨銘心的美,卻一定不是隨處可見的東西。

漫話園林之美

著名美景,黃果樹瀑布,它的美也許並不嚴格遵從人們確立的形式美法則。但只要親臨此景,或只是透過媒介瞭解此景的人,應該很少不被這種無與倫比的美所折服!這是大自然造化的結果,是遵從自然規律的一種典型、集中的表現形態,它是不可多得的呈現。

如果的確有客觀存在的美的規律,那就是還不全為人知的自然規律。人的一切審美體驗,其實都是源自對自然某種美的物件的投射。所以,人主觀創作的美,心中通常都會有個自然的美的模本,或者說,

美的本質源於自然。

自然景色雖美,但遠離人們的生活,所以模仿自然就成為園林營造的常用手段,所謂,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不過,宛若天成的園林景觀,並不只是把自然模仿得惟妙惟肖,重點是讓人的意志融入自然之中。所以,中國園林有“源於自然卻高於自然”之說。

漫話園林之美

營造一處人工山水,不是“複製”一處自然真實的景觀片段,關鍵是要對自然進行高度概括和提煉,要透過典型的構成要素,還原自然的結構和詮釋自然演化的邏輯。

漫話園林之美

自然景觀的形成都是自然之力作用的結果,比如形成山體的山石都必須遵循地殼運動所造成的走勢和顧盼關係。構成山形的山石,雖然千奇百怪,但只有保持相應的結構並顯露某種執行趨勢,景觀才能顯示秩序之感。

漫話園林之美

由於中西方底層文化的不同,反映在園林上的差別:西方園林顯示的是創造世界的人工秩序;中國園林呈現的則是天人合一,讓人的意志融入於自然的自發秩序。相較西方規則的幾何構圖,中國園林的自然式山水,顯然更加難能可貴。由於這種秩序中隱含了更多非直觀、含蓄、深層的邏輯關係,因而更容易造就詩情畫意的景觀效果。

美是一種啟示和創造:

人們習慣把美景與詩意聯絡在一起,所謂

詩意的棲居環境。

可詩意生活,並不是找一個環境優美的地方吟詩作畫。詩,其實是一種創造,是人以一種合適的狀態,融入所處環境,在環境啟發下讓人的內心綻放出一種特殊而美妙的意味。

漫話園林之美

但凡詩意的畫面,通常都有點菸雨朦朧的意味,這種若隱若現的景色,

即給人空虛渺茫之感,又有情真意切之覺。

煙雨朦朧過濾了龐雜的非關鍵資訊,相當於提高了畫面的“信噪比”,因此更容易激起人們對美的遐想。

詩,被譽為是人類最美的語言形式,言簡義豐。以最少的資訊讓人感悟最豐富的內涵,這就好比建築哲學“少就是多”⑧的概念。當然,詩若只是反映一種文字效率,還算不算美,詩的美,是語言凝練和節奏,有和諧的音韻,更關鍵的是,詩中常常包含著種種“語碼”,能啟迪人產生遠遠超出字面意思之外的聯想。就是在“明局”中啟迪人去發現不易察覺的“暗局”。

漫話園林之美

聯邦快遞的Logo,看上去只是幾個平常字母,據說是商業史上最貴的Logo之一,設計費竟高達五百萬美元。原因是在“聯邦快遞”字面的明局下,還隱藏著“像箭一樣快速”的暗局,就是E和X之間有一個白色的箭頭。明局:就是一眼看上去的一種態勢;暗局:是在一些明擺著的格局下,看到的另一景象,是內在的,隱藏在事物深處的東西。所謂有內涵的藝術,就是能擴充套件人的認知格局,啟迪人去發現更多身邊顯而易見又視而不見的美。

漫話園林之美

這是蘇州拙政園中一景,圖中扇形結構的亭子,初看並無特別之處。但當你進入這個僅能容納一人入座的亭中,看到“與誰同坐軒”的匾額,如果你對蘇軾的名篇《點絳唇·閒倚胡床》正好有點了解,“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你立刻就有了穿越時間洪流的感覺,能感受到詩人不願同流合汙,只願與明月清風同坐的氣節……

美是詩和遠方的田野:

人生在世,十有八九不如意。不願在塵世苟且,尋求詩和遠方的田野,就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可希望卻總是敗給那些無法形成的“說走就走的旅行”,都市人在朋友圈看到的總是別人的“詩和遠方”。於是,營造足不出城,讓人每天也能過得怡情悅性的樓盤應運而生,這些雖“結廬在人境”卻自帶仙境景觀,其美似乎勝過了遠方!

上海招商·雍和府

漫話園林之美

這看似平淡無奇的平面佈局,景觀文案卻十分動人:這個城市,在嘈雜的表象下,總會為你預留一片精神淨土,沒有物慾的浮光掠影,沒有名利的喧囂熙攘,只有最原始的恬淡,最單純的閒適,和由心而生的快樂。我心安處是我家——招商羅涇雍和府。

漫話園林之美

設計採用傳統院落理念:門為禮、廊為序、樓為境、園為和、庭為樂。欲表達傳統根深蒂固的慢生活情節。

漫話園林之美

古山庭院水徑流,碧波光影一禪居。

這是設計對禪宗美學的取意,以千山、淺溪、綠庭、靜趣、悅園作為空間系列營造充滿詩意的精神淨土。

漫話園林之美

精挑細選的岩石,經過打磨拼接,組成“月”型亭洞,營造出古典園林框景之韻,充滿了詩情畫意。

漫話園林之美

一棵樹靜靜佇立在空靈的水中央,微風吹來,樹葉搖曳,落於水面,粼粼波光盪漾……

(平均價格:49000元/㎡,景觀設計:上海羅朗景觀)

信達泰禾·上海院子

漫話園林之美

上海院子,那一抹由硃紅、明黃、粉紫和金箔等色彩構成的絕代風華被不少人所驚豔。被稱為是:

既有皇家大規制,也有江南的雅韻,只有親眼看過,才能意會院內那股“宏大的詩意”。

漫話園林之美

泰山石、五針松和水景結合,皇家“一池三山”的造園手法,賦予了專案高門鼎貴的意境。

漫話園林之美

“風雨連廊”左右兩側12塊屏風上的《富春山居圖》,畫意疏影,暗香盈袖,襯得滿庭芳菲。

(平均價格:90000元/㎡,景觀設計:HWA安琦道爾)

無錫萬科有山

漫話園林之美

在眾多以“水景”取勝的社群景觀中,萬科有山是一個很獨特的存在。萬科有山示範區的景觀,由拾山麓、聽山語、蠡湖山水、湖山澗、庭院深深5大板塊展開。

漫話園林之美

社群內的景觀“模山擬水”,層層堆砌出山水意境,虛實相間又形神兼備,意境十分悠遠。

漫話園林之美

用象徵手法營造,太湖最美景色,蠡湖山水,抒發都市人的山水情懷:

漫話園林之美

社群內地勢跌宕起伏,霧氣繚繞,彷彿置身森林仙境。

漫話園林之美

追求舒適恬靜的世外桃源,千百年來都是中國文人騷客的隱世訴求,在這“有山”的地方,能聽風語,觀雲變,在這裡,有山有水有心境。

(平均價格:12000元/㎡,景觀設計:上海棠澍景觀設計諮詢)

詩情畫意,是中國園林獨有的特徵,與傳統西方園林僅作為建築配景不同,中國園林藝術更貼近文學或音樂與戲劇,注重人在時間執行中的感受,在行進中感受建築、景物和空間的變換,透過空間的起承轉合表達特定的景觀意向。詩情,就是景觀的文化內涵,是隱含在畫意之內的暗局;畫意則是符合人的審美趣味的外部形態,是一眼可見的明局。

園林創作,除了要遵從形式美法則,創造系列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觀之外,更關鍵是要透過景觀,啟迪人心智,愉悅人精神,只有創作更多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藝術作品,讓人得到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才可不斷提升人們的審美趣味,疲憊的精神才能得以慰藉,生活因此才能變得更加美好!

結語:

園林是常和建築、書畫、詩文、音樂等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因而探討園林之美,是個非常宏大的話題,任何關於園林之美的論述,都可能是以偏概全。不過,按照一般藝術規律,概括起來無非是形式和內涵的表達。

園林之美,會隨環境變化和人的審美趣味不同,而呈現多樣不同的標準。人若處在不確定性環境中,就渴望能夠掌控的環境,這時,擰開龍頭就出水的自來水是美的;但長久處在機械的秩序中,那種嚐起來有點甜的山泉就更美。所以在當今社會,美的城市是像鄉村的城市;美的鄉村是像城市的鄉村。這說明,美不是一成不變的概念,美是透過對比產生的,這就是形式美法則中的“對比與調和”。值得注意的是非等量對比,就是審美主題一定是稀缺狀態,比如,

秋風颯颯林塘晚,萬綠叢中數點紅。

又如,

濃綠萬枝一點紅,動人春色不須多。

園林之美更在於意境,園林意境寄情於自然物及其綜合關係之中,情生於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發的境域事物之外,給感受者以餘味或遐想餘地。當客觀的自然境域與人的主觀情意相統一、相激發時,才產生園林意境。不是所有園林都具備意境,更不是隨時隨地都具備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尋味,引興成趣和深刻懷念。所以意境是中國千餘年來園林設計的名師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國園林具有世界影響的內在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