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綠皮書》根據1962年發生在美國的真實事件改編。這是一部黑人、白人性格交鋒和種族歧視不斷溶解的電影,兩位黑白兄弟在這段旅途中上演了一部溫情的,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故事。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該片在2019年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原創劇本獎,第76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音樂/喜劇片獎。豆瓣評分8.9,口碑炸裂,值得一看。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綠皮書》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劇情片,劇本紮實,細節充實,表演到位,導演彼得·法雷裡把種族歧視的冰冷包裹在了脈脈溫情裡,用巧妙的對比,一步一步引導人們走出他人與自己的束縛,獲得真正的自由。

這不僅僅是一部打破種族歧視的電影,也是兩個性格和命運迥異的男人互相救贖的故事。

故事從1962年美國紐約一家叫科帕卡巴納的夜總會開始。男主之一的託尼便是這家酒夜總會的一名保鏢。此時的他還不知道,因為一次毆打,這個壯碩、粗野,靠著小賭局維持家人生計的男人迎來了生命的蛻變。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科帕卡巴納的夜總會因故停業兩個月,而託尼急需另一份工作來填補空缺,維持家庭生計。這個時候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謝利即將開始為期八個星期的南下巡迴演出,命運讓他們相遇了,他們在不情不願中選擇了對方,一路磕磕絆絆,最終到達了彼岸。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成年人最大的體面,是放下尊嚴賺錢

託尼是一位十足的種族歧視者,當他看到妻子用家裡的水杯給兩位黑人維修工倒水時,他趁大家不注意的時候溜進廚房把黑人喝過的水杯丟進垃圾桶,動作之嫌棄……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而當他失業急需工作去黑人鋼琴家謝力家面試時,謝利問他:“給黑人打工這件事會讓你困惑嗎?”,他撒謊了:“NO,不會的,我太太前幾天還在家裡招待了幾位黑人,聚會喝酒。” 不管什麼人,在生計面前都得放下尊嚴賺錢,儘管對方可能是你“看不上”的人。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這裡導演巧妙設定了黑白種族第一次“身份對等”,謝利高高在上的面試著託尼,而託尼矮矮的坐在下面。這樣的身份互換彷彿是導演想讓我們看到:謝利想獲得尊重、認可和不被歧視的迫切。而對話當中則可以看到託尼雖為生計所迫,但依舊不願意就這麼屈服在黑人的掣肘之下。它只是形式上的對等。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面對歧視和孤立,先拿出的是自己的勇氣,才有彼此的成全

以“謝利”為代表的黑人群體,在1962年的美國還處處受到歧視,這樣的歧視在託尼和謝利的每一站行程中都能看到。儘管它離1862年,時任美國總統林肯頒佈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已經過去了100年;儘管謝利已經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人士。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剛出發時,謝利助理給託尼的《輕鬆度假 黑人司機綠皮書》這也是一本真實存在的書,它規定了當時黑人在出行時依靠綠皮書尋找對其友好的餐廳和旅館,它以善意為名行歧視之舉。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在表演前被工作人員輕視,酒吧喝酒被群體辱罵,解決需求時被帶到警局的“赤裸”,宴會上帶著色彩的“炸雞”,區別對待的廁所,不付錢就不能試穿西服,以及演出時不給就餐的餐廳……處處透露著民族歧視色彩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而正是這一次又一次的小衝突,最終在雨夜襲警後把謝利和託尼“種族的”問題推向了高潮:

大雨滂沱的夜晚,因為託尼開錯車在不該停留的地方停留了,託尼因被警察叫了“半個黑鬼”,動手打人,把大家送進了警局。謝利打電話給當時任美國司法部長的肯尼迪求救。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託尼自豪於肯尼迪救他們出來,謝利慚愧於在這種丟臉的事情麻煩他,僅僅因為託尼被叫“黑鬼”就動手打人,而他從出生就忍受到現在,只因他知道反抗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這是心理上極度不平衡的衝突。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促使他爆發的真正原因在於謝利覺得:肯尼迪正在嘗試改變這個國家的現狀,這才是他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處理在警局的他。這也是他意識深處對“自我權利”抗爭的妥協,他把他寄託給了別人。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當託尼說出那句:“你不瞭解你的種族,他們吃什麼,怎麼說話,怎麼生活……”。矛盾激化達到了高潮,謝利喊出了藏著內心深處的那句:

“我住在城堡裡,託尼 孤身一人,有錢的白人付錢讓我演奏鋼琴,因為這讓他們覺得自己有文化,當我走下舞臺,在他們眼中,我立馬變成了一個黑人而已,因為這才是他們真正的文化……我也獨自忍受著和自己人的不同。所以如果我不夠黑,不夠白,我甚至不夠男人,告訴我,託尼,我是誰?”

。給他答案的是漸漸駛向遠處的黑夜。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矛盾激化之後,迎來了他們之間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平等,託尼入住進了黑人旅館,和謝利同房而眠,他們愉快交談,託尼也說出了鼓勵謝利走出去的話:

“世界上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而迎來真正兩人之間“種族消解”的是最後一場在伯明翰餐廳的演出。謝利被要求能演出但不能在這裡就餐,託尼為了兌現妻子回家過聖誕的諾言,配合服務員的要求讓他去對面餐廳用餐,謝利拒絕了。但在店員諷刺的想要

賄賂託尼的過程中,謝利妥協了。但這就是人性最閃光的地方,託尼拒絕了。他們都為彼此放棄曾經引以為傲的堅持,站在了彼此的角度考慮問題。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他們拒絕了餐廳的演出,去了一家可以為黑人提供服務的夜總會,在這裡謝利第一次為自己的同胞進行了鋼琴演奏。臺上表演的謝利臉上第一次露出笑容,他是開心的、滿足的。這一次他終於融入了他的同胞裡,他是黑人鋼琴家謝利。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在化解種族歧視的過程中導演設定了兩個非常巧妙的對比:

雨夜面對警察的攔車詢問,謝利一聲不吭,戰戰兢兢的坐在車裡,結果因為託尼打了警察,他們進了監獄。而最後一站回紐約的路中依舊被警察攔下,謝利依舊被警察的手電筒照在臉上,但他的一句:“有什麼問題嗎,警官?”結局大反轉,他們順利的繼續返回紐約的行程。謝利終於有了面對“權威”的勇氣。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第二個巧妙之處在於:當謝利讓託尼冒著大雪繼續前進的時候,謝利因困到無法開車拒絕,這時我們看到的是車繼續前進,而鏡頭拉近,開車的是老闆謝利。這裡和開頭面試呼應,黑白兩兄弟終於獲得了真正的平等,他們不再是僱主與僱員的關係,而是兩個膚色不同的兄弟互相幫忙。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我們最終走上的都是自我救贖之路

託尼,一個不修邊幅,油膩懶散的靠著朋友間小賭維持生計的混混,但他愛他的妻子、家庭,片中隨時能看到他和妻子之間的愛,

生活雖然一地雞毛,家是最好的避風港。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謝利,受過高等教育、自律的、名利雙收的鋼琴家,卻是“黑白兩道”都不認他,甚至親人都不理解他的孤獨人。但他們都透過這趟巡迴旅程,彼此幫助,互相改變,成了終生摯友,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影片結尾,謝利邁出了自己的孤獨城堡,和託尼一家過了聖誕節,而託尼不再是夜總會的一名保安,後來的他透過自己的努力成了夜總會的主管。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影片就這樣在謝利和妻子麗絲相互感謝的擁抱中結束……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這部影片雖是直面冰冷的種族歧視問題,但處處透露著溫情。兩位主演表演細膩,演技精湛,從最初對待彼此的僵硬,互懟,眼神陌生,到漸漸眼裡升起溫度,情緒會為彼此波動,他們都處理的很好,自然而順理成章。他們不再是維果·莫滕森、馬赫沙拉·阿里,而是託尼和唐·謝利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兩個男人的互相救贖之路

這是一部非常值得靜靜看的溫情片,它告訴我們面對歧視,面對孤獨,最大的救贖是自己,自己行動起來,才有群體的行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