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也能喝醉了?

中文的“水”對應的德語是Wasser,也就是英文的Water——水龍頭裡放出來的當然叫水/Wasser,河裡流的也是水/Wasser……,似乎毫無歧義。

可是突然有一天,從一個剛學說話的小小人兒口裡,發現這兩個字並不完全對應。

那是女兒(阿團)還不到兩歲的時候,我們一家三口在附近的林子裡散步,阿團興興頭頭跑在前面。走在林間小道上,看見前面有一汪水,剛想提醒阿團“有水,小心!”,卻聽阿團奶聲奶氣地喊“Nass!” (溼,相當於英文wet)。

喝“水”也能喝醉了?

我這才意識到,這裡的水不是Wasser(water),只不過是“溼”而已!要我這個外國人,肯定說會“Wasser”,就像用中文說“這兒有一攤水”一樣。

繞過這個“水”,也就是德文“溼”的地方,我們繼續往林子深處走。突然,前面豁然開朗,一片湖面掩映著天光。只聽小小姑娘興奮地大聲說“Ah! Wasser!”(啊,水!)

喝“水”也能喝醉了?

哦,原來這一大片水面才是“水”!我們用中文顯然不會說,“看,那是水!”,而是會說“哦,這兒有一個湖!”

這倒是同古漢語裡說的“水”很相像,那些大河不也都叫xx水嗎?渭水、涇水之類。

我們的一汪小水塘是水,德國人認為那只是“地上溼了”,算不上水;而一片大的水面,我們會具體地指出這兒是個湖、那兒是條河。也就是說,同樣是“水”,所指的量是不同的。如此看來,似乎毫無問題一對一翻譯的“水”和“Wasser”,卻有著如此的差異,這種細枝末節的不同,很容易被我們忽視。

喝“水”也能喝醉了?

不過,特別的是,德語的Wasser還可以指酒,並且是高度的酒——燒酒。比如Obstwasser(水果水), Kirschwasser(櫻桃水),Birnenwaser(梨子水)等等,這裡的“水”,實際的意思是蒸餾酒。所以這些從各種水果裡燒出的“水”,其酒精含量多在41到43度之間,比起10度上下的葡萄酒、30多度的白蘭地,絕對是高度數燒酒了。想起多年前,有一次在電視裡看到一位著名的東德女演員說起東西德人飲酒的不同:西德人喝酒,是在威士忌酒杯裡混合了蘇打水,然後才喝。東德人學俄國人,一口就把伏特加吞下肚子,再端起水來痛飲。那是讓水到肚子裡跟酒混合!記得她說到這裡,豪爽地摸著肚子,還真有點俄國人的腔調!

喝“水”也能喝醉了?

俄語伏特加這個詞,如同Water一樣,也是水的意思。用“水”來表示燒酒,顯然是伏特加更對景,因為喝到嘴裡真的像水一樣!這可不是傳說,是阿方的親身體驗。

去年阿方與班上幾個同學喝酒,照例是晚上找個公園空地,玩兒到半夜才回家。阿方每個鐘頭會向我報告一下動向,轉到了哪個公園,或那個同學家繼續喝酒……並聽我這個媽媽催促嘮叨“快回家!”

喝“水”也能喝醉了?

這天交待了娃他大等兒子,我就先睡了。

第二天起來,看見阿方鞋都沒脫,躺在客廳沙發上,一問才知道是半夜兩點多鐘被兩個同學送回家的。說是喝嗨了,有人買了一瓶伏特加大家分著喝,結果阿方醉了,晚上又沒公交車,一路走一路吐回來的。

喝“水”也能喝醉了?

阿方說,伏特加像水一樣,喝下去既不燒也不熱,順順當當就嚥下去了,一點酒的感覺也沒有,哪知道過一會兒就開始吐,太難受了!

自此以後,阿方就再沒跟同學們出去喝酒,很長一段時間連家裡小酌都不參與了,說“看見酒就難受”。由此可見這“水”的可怕!

喝“水”也能喝醉了?

想起多年前,有一次在電視裡看到一位著名的東德女演員說起東西德人飲酒的不同:西德人喝酒,是在威士忌酒杯裡混合了蘇打水,然後才喝。東德人學俄國人,一口就把伏特加吞下肚子,再端起水來痛飲。那是讓水到肚子裡跟酒混合!記得她說到這裡,豪爽地摸著肚子,還真有點俄國人的腔調!

喝“水”也能喝醉了?

俄語伏特加這個詞,如同Water一樣,也是水的意思。用“水”來表示燒酒,顯然是伏特加更對景,因為喝到嘴裡真的像水一樣!這可不是傳說,是阿方的親身體驗。

去年阿方與班上幾個同學喝酒,照例是晚上找個公園空地,玩兒到半夜才回家。阿方每個鐘頭會向我報告一下動向,轉到了哪個公園,或那個同學家繼續喝酒……並聽我這個媽媽催促嘮叨“快回家!”

這天交待了娃他大等兒子,我就先睡了。

第二天起來,看見阿方鞋都沒脫,躺在客廳沙發上,一問才知道是半夜兩點多鐘被兩個同學送回家的。說是喝嗨了,有人買了一瓶伏特加大家分著喝,結果阿方醉了,晚上又沒公交車,一路走一路吐回來的。

喝“水”也能喝醉了?

阿方說,伏特加像水一樣,喝下去既不燒也不熱,順順當當就嚥下去了,一點酒的感覺也沒有,哪知道過一會兒就開始吐,太難受了!

自此以後,阿方就再沒跟同學們出去喝酒,很長一段時間連家裡小酌都不參與了,說“看見酒就難受”。由此可見這“水”的可怕!

(文章來自呂澍)

(圖片 網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