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致謝引熱議,折射公眾對教育公平的期待

文丨圳論評論員 王森

日前,中科院自動化所一篇博士論文致謝受到網友熱議。19日,當事人黃國平透過媒體向關心他的網友表示了謝意,稱自己目前就職於方向對口的深圳騰訊人工智慧實驗室,目前科研任務繁重,不能一一回應深感歉意。

致謝本是論文的餐前小菜,但這幾年,這些“開胃菜”卻頻頻走紅,有的情深意切,有的幽默詼諧,當然也有溜鬚拍馬者,引來群嘲。致謝成為了普通人窺探象牙塔的一扇視窗,折射出人們對更高質量高等教育的嚮往和期待。

黃國平這篇致謝,文風樸實,但又帶著點“理工男的浪漫”。文中,他回憶起從小山坳到中科院的心路歷程,母親十二歲離家,父親十七歲離世,自己在貧苦中求學,幸而得到學校和好心人士幫助,最終讀完大學保送中科院。在命運考驗的困難歲月,他堅持讀書,以豐富的精神世界對抗貧乏的物質生活;在博士即將畢業春風得意之時,他又表現出謙虛謹慎的態度,對一路幫助過他的人心懷感激——

這篇短文給人震撼,並非因為文筆華麗,而是因為“當時只道是尋常”的簡單文字背後所反映出作者的品質,在當下顯得格外珍貴。

“如果人生之路真的有捷徑,讀書可能是改變命運最好的路。”這幾年,社會上時常出現對“寒門難出貴子”現象的討論,黃國平正是一個寒門子弟透過教育改變命運的案例,這也是黃國平的致謝從豆瓣、知乎這樣相對小眾平臺走入更廣闊輿論場的重要原因。

有人在一個黃國平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更多人在他身上寄託了對教育公平的期待。

論文致謝引熱議,折射公眾對教育公平的期待

這幾年,脫貧攻堅成效斐然,現在已經取得全面勝利。特別是教育扶貧政策的落實,幫助許多偏鄉子弟圓了大學夢。從黃國平的故事裡,我們也可以發現,高中後,他的就學壓力已經相對減輕,大學和研究生期間更是得到我國高教助學體系全面支撐。

可以說現在國家政策兜底下,“上不起學”的現象已經不會再發生,黃國平們的求學路也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順。

然而,我們也要從網友的關注中讀出人們的憂慮。“寒門難出貴子”雖說是一種文學化的不精確的說法,但鄉村教育的短板依然存在,城鄉之間教育質量的結構性差距還相當之大,農村學生透過教育改變命運可能需要比城市同齡人付出更大的努力。特別是近年來,社會上瀰漫著一種教育軍備競賽的氛圍,一些城市出現“超級中學”、“貴族小學”集聚了大量優質師資,擠壓了寒門學子本就稀缺的教育資源;有些地方片面理解“素質教育”,在選材時貴族化、精英化傾向嚴重,也限縮了寒門學子成長之路;不少農村孩子到了大學,因為眼界、閱歷的巨大差距,產生自卑甚至嫉妒等負面情緒,也不利於高等教育階段育人目標的實現。

論文致謝引熱議,折射公眾對教育公平的期待

我們要清醒認識到這些問題的存在,

一方面

繼續加大農村地區教育資源投入,採取待遇向鄉村地區傾斜等措施,平衡教育資源分配,

另一方面

,也要在教育理念上扭轉錯誤認知,確保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公平,針對現有的資源差距,採取錄取專項計劃等補償性措施,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多措並舉實現機會公平、程式公平最終達成實質公平。

“理想不偉大,只願年過半百,歸來仍是少年,希望還有機會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不辜負這一生吃過的苦。最後如果還能做出點讓別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這輩子就賺了。”在致謝最後,黃國平說出了這段話。我們希望他能夠在自己的研究之路上更進一步,也希望他能夠永葆初心,在取得成功後,也能回望艱辛歷程,為促進教育公平貢獻一份力量——

深圳是一座寬容的城市,科技是實現人們美好生活願景的推進器,我們期待著有更多創新成果能為偏遠鄉村的孩子送去改變命運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