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音樂是如何傳入近代中國並走向大眾的?

說到西方古典音樂在中國的起源與傳播,或許有不少人會提起17世紀初期,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嚮明朝萬曆皇帝進獻古鋼琴的故事,那臺琴也是有史以來,進入中國的第一臺鋼琴。

除此之外,利瑪竇還帶來了當時西方應用的樂譜,並獻上了八首西琴曲,西方音樂在中國的萌芽從此開始。

西方古典音樂是如何傳入近代中國並走向大眾的?

但誰也沒想到,這種小範圍的萌芽狀態,持續了近三百年。因為圈層的限制,這些西方音樂的傳播一直停留在皇宮貴族之間,民間可以聽到的機率非常小。

一直到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被迫開啟緊鎖的國門,古典音樂才跟隨西方文化一起湧來,而普通大眾也終於有了機會接觸到那些在西方流傳百年的經典音樂。而不少音樂界、文藝界人士為了將這些好音樂介紹給大眾,做了非常多的努力。

這其中有心懷天下的外國音樂家,也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前輩同胞。今天這篇文章,

我們就來詳細看看古典音樂是如何在近代中國流傳起來的,以及像貝多芬、莫扎特等偉大的音樂家,又是如何被廣大群眾所認知的?

說到這個話題,首先不得不提一個非常重要的名字:

梅百器。

西方古典音樂是如何傳入近代中國並走向大眾的?

▲梅百器

我們在之前的內容中曾多次提到過他,他曾師從李斯特的關門弟子斯加姆巴蒂,也是中國著名鋼琴家傅聰、巫漪麗的老師,更是在中國最早帶領樂隊堅持向公眾普及音樂的一代指揮家。

西方古典音樂是如何傳入近代中國並走向大眾的?

▲梅百器和他的學生們

1919年,梅百器來到中國,在只有十幾位樂手的上海公共樂隊擔任指揮,他從歐洲招聘了最好的樂手,增加演出場次,擴充套件管絃樂作品的曲目範疇。1922年,樂隊更名為“上海工部局樂隊”,在梅百器的帶領與努力下,一躍成為當時的“遠東第一樂團”。

樂團演出節目單包括了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等經典作品,還有當代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溫、肖斯塔科維奇等優秀曲目,這與當時歐洲樂團的演出曲目已經非常接近。

西方古典音樂是如何傳入近代中國並走向大眾的?

▲當時的節目單

他們在夏天舉辦公園露天音樂會,秋冬舉辦室內音樂會,還會有專門的兒童音樂會,並透過電臺轉播,讓更多普通民眾有聽到古典音樂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梅百器還非常重視華人樂手和聽眾的參與。由於樂隊成立在當時的上海租界,早期聽眾完全由租界的外國人組成,他們很排斥中國人踏入音樂廳。梅百器對此非常不滿,曾向租界政府下通牒:要麼允許中國觀眾參加音樂會,要麼他辭職。1923年,音樂會中終於首次出現了中國觀眾。

除此之外,在梅百器的支援下,中國小提琴家譚抒真也成功加入樂團,成為上海工部局樂隊的第一位中國音樂家,之後,陸續有黃貽鈞、陳又新等中國樂手加入樂團,中國力量逐漸壯大。

西方古典音樂是如何傳入近代中國並走向大眾的?

▲上海工部局樂隊合影

到1933年,樂團甚至開始演出中國音樂家創作的交響樂曲目,梅蘭芳贊助,魯迅前來看演出,在文藝界引發了相當大的影響力。新中國成立後,這支樂隊改名為“上海交響樂團”,延續至今。

西方古典音樂是如何傳入近代中國並走向大眾的?

▲1933年樂團演出節目單

而1908年的中國東北,哈爾濱東清鐵路管理局交響樂團成立並進行了首場演出,演奏的作品有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鮑羅丁的交響曲片段等。這是今天哈爾濱交響樂團的前身,與上海工部局樂隊不同的是,這支樂團的成員大多來自俄羅斯、捷克等,兩支樂隊一南一北,共同開啟了交響樂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在樂團氛圍的影響下,現代音樂學校與高校樂團也紛紛建立起來。

據說僅僅在哈爾濱,就有30多所音樂學校誕生。

1921年,猶太天才鋼琴家V。L。格爾施戈琳娜創辦了哈爾濱第一音樂學校,不僅創造了很多中國人學習西方音樂的機會,也為很多逃避戰亂流亡到哈爾濱的俄國難民提供了一座避難所,猶太裔小提琴家赫爾穆特·斯特恩就是從這裡走出去的大音樂家。

與此同時,海菲茲的同門師兄、著名的小提琴家特拉赫金伯格曾在這裡擔任音樂老師,他還與小提琴家希費爾布拉特組成絃樂四重奏小組玩起了室內樂,在當時聞名東亞。

西方古典音樂是如何傳入近代中國並走向大眾的?

▲特拉赫金伯格在指導黃奎弟等中國學生

1932年,另一所由一對俄僑夫婦在哈爾濱建立的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連辦了五場音樂會,紀念莫扎特、舒曼、勃拉姆斯等音樂家。

西方古典音樂是如何傳入近代中國並走向大眾的?

▲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舊址

而此時的北京,中國第一位音樂博士、有“中國現代音樂之父”之稱的蕭友梅,也致力於推進高校的音樂教育與普及。

西方古典音樂是如何傳入近代中國並走向大眾的?

▲青年蕭友梅

在當時教育部部長蔡元培的授意下,蕭友梅創辦了北京女子高師音樂體育科,又在1922年在北京大學設立音樂傳習所,還在該所成立了我國第一支由中國人組成的小型管絃樂隊,並親任指揮。

儘管樂隊只有16名成員,卻在五年的時間裡開了40次音樂會,演奏了貝多芬、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等作曲家的作品,為北京的普通百姓營造了一個全新的聽覺世界。

西方古典音樂是如何傳入近代中國並走向大眾的?

基於上海當時的音樂氛圍,1927年,蕭友梅又與蔡元培共同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所高等音樂學府——國立音樂院,也就是如今上海音樂學院的前身。彼時,上海工部局樂隊的很多團員被拉來在音樂學院兼職任教。

西方古典音樂是如何傳入近代中國並走向大眾的?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文藝界人士在為著古典音樂的普及而努力著。

寫出《送別》歌詞的弘一法師李叔同,是最早將貝多芬以“樂聖”的身份引入中國,介紹給大眾的。

1906年,李叔同在日本創辦了中國近代音樂史上第一本中文音樂雜誌——《音樂小雜誌》,並撰寫了《樂聖比獨芬傳》一文,儘管只有300多字,卻完整介紹了貝多芬的生平,也精確地刻畫出他的性格與創作風格。

西方古典音樂是如何傳入近代中國並走向大眾的?

不僅如此,李叔同還親手畫出了貝多芬的肖像印在了雜誌上。這是最早出現在中國刊物上的音樂家肖像,也是李叔同最早的一幅西畫作品。可以說,李叔同對貝多芬的介紹,是中國大眾接觸西方古典音樂作曲家的起點。

西方古典音樂是如何傳入近代中國並走向大眾的?

▲李叔同繪製的貝多芬肖像

而李叔同的學生、大漫畫家豐子愷更是在進行美術研究、創作繪畫的同時,還將很多精力放在了音樂的普及上。或許很多人不知道,豐子愷除了畫畫,還曾在幼年跟隨李叔同學過鋼琴,也在日本學過小提琴,所以對音樂也頗有研究。他甚至還是如今復旦大學校歌的曲作者。

西方古典音樂是如何傳入近代中國並走向大眾的?

▲豐子愷

在出漫畫作品集的同時,他在1925-1949年期間,創作了《音樂的常識》《音樂入門》《世界大音樂家與名曲》等六本關於音樂的著作,講述了現代音樂的基本知識,也闡述了自己對貝多芬、莫扎特、舒曼、舒伯特等大作曲家的認知與瞭解。

比如他說莫扎特“作曲如同寫信一樣”;他說“人生短,藝術長。拿破崙或被忘卻,貝多芬永遠不死”;他說舒曼“以詩的姿態作曲”。在那個年代,這些著作有效降低了因中西文化差異而造成的入門門檻,幫助了很多人更好地理解西洋音樂。

這是100年前先輩們在音樂普及上所做的努力。儘管後來又經歷了無數的歷史變革,但音樂的種子一旦播撒進來,便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爆發出無窮無盡的生命力。也正是因著他們的努力,我們今天才能夠以這樣美好的音樂安撫靈魂,慰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