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兩大格律學家:趙執信與王士禛之間的那點事兒

作者:詩道駿言

追根溯源,現在流行的格律理論有很多來自清朝兩位學者:王士禛和趙執信,王力的《漢語詩律學》的很多內容都是參考他們兩位的著作。王士禛和趙執信可以說是格律理論的鼻祖級人物,但是兩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卻可以讓後人看出他們的心胸和為人,實在可鄙可笑,不足取法。

清朝兩大格律學家:趙執信與王士禛之間的那點事兒

王士禛(1643-1711),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清初文學家,在康熙朝做到刑部尚書,是當時的文壇領袖。他的《北池偶談》中有一卷關於詩詞格律的內容。他有一套神秘的格律理論,密不外宣。他一生寫了4000餘首格律詩,但並無出色之處。他跟蒲松齡是好朋友,在蒲松齡《聊齋志異》卷首題過一首七絕,藉著《聊齋》的光,成為他最有知名度的一首,該詩曰:

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

。大詩人袁枚給王詩的評價是:老王的詩充其量像一個良家女子,五官端正,言辭文雅,再加上借用皇宮的沐浴液、國外進口的香水兒,盜用古人碎金片兒,裝飾一番,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只要稍不注意拿捏,就會露出蓬頭垢面的醜態,一點兒女人味兒也沒有了。(“不過一良家女,五官端正,吐屬清雅,又能加宮中之膏沐,薰海外之名香,取人碎金,成其風格。然稍放縱,不加檢點,便蓬頭垢面,風姿全無)

清朝兩大格律學家:趙執信與王士禛之間的那點事兒

王士禛

趙執信(1662-1744),號秋谷,清初文學家,官至監察御史。這人從小就有才氣,九歲能文,深得文壇前輩器重。他比王士禛小20歲,算是晚輩。兩人還有親戚關係,趙的妻子是王士禛的外甥女。但是,趙和王的關係卻不怎麼好。

王士禛年、輩、聲望都高於趙執信,趙執信曾經虛心向王士禛請教格律問題,但是,王士禛很小氣,或吞吞吐吐,或王顧左右而言他,就是不好好教趙執信。(聞古詩別有律調,往請問,司寇靳焉。——我聽說古詩另有一套律調,就去向他請教,王司寇很吝嗇,不告訴我。)這讓趙很不開心,他想盡辦法偷藝,不知使了什麼手段,終於偷得了王士禛詩律秘訣(餘宛轉竊得之,司寇大驚異——我費盡周折偷偷學到了,王司寇大為驚訝)。得到王士禛格律理論之後,趙執信對王士禛更不服氣。於是,埋頭研究杜甫的詩,最終寫出了《聲調譜》這樣的格律理論專著。

清朝兩大格律學家:趙執信與王士禛之間的那點事兒

趙執信

趙執信的《聲調譜》生逢其時,正趕上清朝政府即將開始以格律詩取士的風口,受到國家重點文化工程《四庫全書提要》的好評:“其說頗為精密”。這等於是得到了政府權威認證,所以,很快風靡全國,他和王士禛的格律理論,流行甚廣,乾隆時期的梁章鉅說:“自漁洋、秋谷之書行,此說幾於家喻戶曉矣。”

趙執信的格律學說基本上是根據有限的材料揣摩、臆造出來的,但是,這個人的行文風格有兩個特點,第一,對自己編造的規則,語氣特別肯定,如說“下有三仄,上必有二平”,“仄平仄仄仄,拗句,中唐後無”,某某情況是 “落調”“出調”,不容質疑。第二,在關鍵處,喜歡故作高深,製造神秘氣氛,比如說“五字俱仄,中有入聲字,妙”,至於“妙”在何處,從不解釋。

清朝兩大格律學家:趙執信與王士禛之間的那點事兒

清朝人氣量狹小,學者之間互相不是開誠佈公探討學問,而是把學問當私產和秘訣,生怕別人學會,而且又互相鄙視,詆譭對方。趙執信晚年寫《談龍錄》,專門批評王士禛的詩律理論。趙執信認知模式生硬僵化,缺乏圓通,特別剛愎自用,其實,他的很多論斷都是站不住腳的。

趙執信和王士禛,堪稱格律控的鼻祖,這兩個人小肚雞腸,各懷鬼胎,互相提防和拆臺。趙執信又有主觀武斷、裝神弄鬼的為人風格。他們對後世學格律詩的人是否有影響呢?我們從當今格律控的身上是否可以看出點兒小肚雞腸、偏執武斷的遺風呢??

擴充套件閱讀:

1。究竟是誰弄髒搞亂了格律詩壇?請看格律棍們的六大惡劣表現

2。詩道駿言普及格律知識,也是錯?格律棍的行徑再展覽

3。解讀詩歌需要善意,挑剔“華族”詞義的人不是蠢就是壞

[玫瑰]

要當格律通,莫做格律控!

​​[心]關注“

詩道駿言

”,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