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修行到無仁無義、無智無慧,才能歸根覆命,窺見大道

你知道嗎?修行到無仁無義、無智無慧,才能歸根覆命,窺見大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你知道嗎?修行到無仁無義、無智無慧,才能歸根覆命,窺見大道

觀上古時代,世俗樸實,人皆渾樸,各端正其性,安居其命,順其俗,樂其業,就好像萬物隨天而動,率性而行,不假借他物,不用等待安排,順其性而行,卻不知其所以然。莊子曾說身材臃腫的製作馬鞍或釘馬掌之人,愚蠢、樸素、勞累,其行動是隨天而行,是有真意在其中。這就是“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就是潛移默化的道理。

你知道嗎?修行到無仁無義、無智無慧,才能歸根覆命,窺見大道

不過是渾渾倫倫、無思無慮,與大道為一而已。三皇古風日漸沒落,大道愈來愈衰弱,於是便有仁義之說,兢兢業業,不敢荒廢。由義而仁,也是聖賢之美事,本也無可厚非:但與上古時期,大道昌明、人心渾倫,不言仁義而仁義自在其中,這是有著巨大的差距。所以太上嘆息說:“大道廢,有仁義。”

你知道嗎?修行到無仁無義、無智無慧,才能歸根覆命,窺見大道

由於世人貪慕仁義之名,假仁假義,就算仁義在,也會日漸衰落。這豈不是仁義的不足之處?就是任憑人說,拘形於仁義,實則無益也。雖然世人提倡仁義,達不到大道之真,但也未到大偽。自此以後,世俗愈來愈乖僻,人心愈來愈壞,即便是仁義之傳承,存在也是非常稀少的了。但見朝野內外,君臣民眾,一向炫耀其才智,賣弄其巧技,以此來往,大都爾虞我詐。不能同心同道,怎能期望齊家治國?

你知道嗎?修行到無仁無義、無智無慧,才能歸根覆命,窺見大道

所以父子之間生出嫌棄之心,兄弟之間起爭執,甚至夫婦、朋友、親戚、鄉鄰人心不齊,就像胡漢不通婚一樣,何況其它呢!如果有孝子,朝廷就會特意嘉獎;作為父親的能慈祥對待家人,鄉里的人都共稱讚。父慈子孝本來就是天經地義,家庭之正規,又何必要表揚呢?現下六親不和,忤逆之風日起,鄉鄰之爭時有耳聞,所以能孝能慈的人,就免不了被鄭重的表揚,用來做榜樣,以正風氣。不想遠遠遜於隆盛的大道,子有孝而不知孝,父慈而忘其為慈也。雖然如此,能孝能慈也不失為返為和之道也。

你知道嗎?修行到無仁無義、無智無慧,才能歸根覆命,窺見大道

今世之人好粉飾,徒增鋪張,言孝慈而求孝慈之名者眾多。自春秋五霸之後,骨肉相殘,君臣之爭,無怪乎上有昏君,下有跋扈之臣,國家自此不再安定。即使有忠肝義膽者出來安邦定國,雖然成敗不可預知,鞠躬盡瘁,忠心可表,但運數不可改,以人力挽回;運勢不可救,以心來全;如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何況現在的臣子,願為良臣,不願為忠臣。如果有幸國家安定,共同補救帝王的過失;如不幸則豪強迭起,各展其才。

你知道嗎?修行到無仁無義、無智無慧,才能歸根覆命,窺見大道

世間有昏亂之君,上天所以展現忠臣;世間有忠臣未出現,天所以還維持著昏亂。忠臣出道,雖然能除昏亂,停干戈,化為禮儀之邦,但也不及遠古三皇之無事也。儘管有忠臣,寧願其終身埋沒,不然,一人獲得忠臣之名,天下則承受昏亂之禍,豈不痛心。

你知道嗎?修行到無仁無義、無智無慧,才能歸根覆命,窺見大道

太上感慨世間,憂傷今世,思念遠古,想世人返璞歸真,上下而不知,其德不離,無慾常樂,其道常足,熙熙攘攘,大家相安無事。即使有仁義智慧、忠臣孝子,一概視為平常,不知其有,也羞於其有,如此才為渾倫之樸也。雖然此為治世之論,推之也為修身之法。

你知道嗎?修行到無仁無義、無智無慧,才能歸根覆命,窺見大道

首先說渾倫之俗,太樸未雕,猶如孩童的童真之體,不假做作,自稱道秒。如一旦喪失其本來之天真,則不得不借先天陰陽以返樸之。陰陽,仁義是也,即“大道廢,有仁義”之說。

至於判斷與獲取身內外兩個真,憑空以智慧採取之溫養之,此不純正,多了後天雜質,就容易有偽妄。此就是“智慧出,有大偽。”的意思。

如果採陰補陽,所以和順六根,使歸於大定,即孝慈的比喻。猛烹急煉,所以安定一身的昏亂,使其變得清明,即是忠臣之意。

知此則道不遠矣。此是太上明白表示的歸根覆命之學,究竟有什麼道法在裡面?不過是渾然天成而已,修行者也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