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的《詠鵝》你真的讀懂了嗎?首句就曾讓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

我國古代從來就不缺神童,讓孔子都拜他為師的7歲神童“項橐”,6歲就知道用浮力原理稱象的曹衝,入了王安石詩的方仲永,每一個都令人印象深刻。但這幾位雖名氣不小,卻都並沒有留下出名的詩詞作品,與他們相比,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就顯得很牛了!

駱賓王的《詠鵝》你真的讀懂了嗎?首句就曾讓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

駱賓王7歲寫的那首《詠鵝》大家都知道,算得上家喻戶曉、人會會背了,在很多年裡這首詩都是小學生課本的第一首詩。近兩年樂府名詩《江南》替代它成為了第一首詩後,曾引起不少網友的爭論,很多人表示這麼經典的《詠鵝》咱不能接受它排在後面。從網友們的態度上,我們也能看出大家對這首詩的喜愛。讓我們在一起來重溫這首詩:

《詠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的《詠鵝》你真的讀懂了嗎?首句就曾讓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

喜愛歸喜愛,但有挑刺的網友提出了個疑問:為何首句是3個“鵝”字,而不是5個?這個疑問其實是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甚至有人指出駱賓王這是寫錯了。為什麼會有這個疑問,因為這首詩是一首五言詩。五言詩雖然格律等不像律詩那麼講究,但在質疑者眼裡有一點是肯定的:每一句正常都該是5個字。那為什麼7歲的駱賓王非要寫3個“鵝”字呢?對此,網友們也是發揮了想象,找出各種解釋。

駱賓王的《詠鵝》你真的讀懂了嗎?首句就曾讓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

第一種解釋

:三個“鵝”字中間有兩個逗號,駱賓王當時是不是將這兩個逗號當成了首句的一部分,如果是這樣這詩寫得就沒問題了。這個說法顯然是沒有道理的,雖然我們自先秦就有了標點符合,但那時的標點並不是現在的逗號,而且唐詩中是很少用到的。現在咱們讀唐詩之所以會加上標點,是近現代人為了更好地理解詩意加上去的。所以7歲的駱賓王,是不可能用逗號當成字的。

第二種解釋

:駱賓王畢竟還小,一時忽略了這一點,所以少寫了兩個鵝。這個說法顯然也很牽強,從後幾句來看,無論是對鵝脖子、羽毛、鵝掌的描寫,還是顏色構圖的運用,都體現了小詩人對文字和古詩極高的天賦。若說他連五言詩的字數都不清楚,那肯定是沒道理的。

駱賓王的《詠鵝》你真的讀懂了嗎?首句就曾讓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

看了以上兩個解釋後,其實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駱賓王是故意為之

。當時駱賓王家裡來了位客人,對方聽說他有才氣便指著池塘的鵝讓他寫首詩,所以這首詩是見到實物時即興所寫。對於首句是寫鵝的叫聲,這一點已經達成普遍共識,老師也是這樣教的。但大家可以觀察一下我們常用的擬聲詞,多數都是兩個字,比如形容雞叫我們用“喔喔”叫,形容老鼠咱們用“吱吱”,咱們很少有3個,4個,5個字來擬聲。

那為什麼駱賓不用兩個,非用3個呢?古代人寫文普遍遵從的一個準則是:一個字是字,兩個字是詞,三個字可成詩,雖然先秦前咱們也有兩言詩,但唐代以來卻很少見。聰明的駱賓王於是在擬聲詞“鵝鵝”前面加了一個代表名詞的“鵝”,這樣這3個“鵝”就可以理解為:一隻鵝在“鵝鵝”地叫。

駱賓王的《詠鵝》你真的讀懂了嗎?首句就曾讓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

事實上,五言詩並非每句5個字,七言詩並非每句7個字,在唐詩中這種例子是很多的。李白的《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被定義為七言古詩,但是它的首句卻是:“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杜甫的《兵車行》,同樣是七言古詩,但其中“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等句都是5個字。

駱賓王的《詠鵝》你真的讀懂了嗎?首句就曾讓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

可見真正的高手寫詩其實並不是說每句都要按照要求來,在符合章法和寫出更妙的詩之間,厲害的詩人會做出明智的選擇。很顯然駱賓王的選擇是對的,若是開頭變成5個“鵝”,大家可以試試看,是不是越讀越彆扭呢?所以針對很多人的“駱賓王這首詩不完美”的評論,筆者想說:你們真的太小看神童駱賓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