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系”到“喪文化”,收入沒有增加,讀書卻成了無業遊民

從“佛系”到“喪文化”,收入沒有增加,讀書卻成了無業遊民

導讀

:“月薪過萬”只是幻夢,當研究生也開始“爛大街”,越來越多讀書人也開始陷入“網抑雲”。從“佛系”到“喪文化”,許多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沒有進入清北的命運,卻空留一身衡中病。各種意識形態深入骨髓,於是,大家只能停下,並紛紛譴責不願停下的人。

文/金葉哥哥

“能解決自身的衣食住行,基本條件是燃燒一生的價值”。

碩博畢業,竟然拼不過一個賣串開直播的現象級網紅,光是活著,就用盡了所有力氣。

帶到囊中羞澀時,怒指乾坤錯挪移。

如同工蟻一般,一輩子買不起房,連繁衍後代的資格也已經耗盡了。

從“佛系”到“喪文化”,收入沒有增加,讀書卻成了無業遊民

人口紅利已然消失,往後幾年數量不大可能衝出15億,甚至有專家預測,未來中國人數量在12億左右。

2。4億,一個上億的工程專案。

它就是“單身經濟”。

從“佛系”到“喪文化”,收入沒有增加,讀書卻成了無業遊民

快遞行業異軍突起,“一人食”火了;寵物行業倍受現代人青睞,他們把情感寄託由人轉移到動物身上。

日子是好了,精神支柱卻少了。

人們開始變得佛系,覺得談一場戀愛很麻煩,繁衍出了“佛系少女”、“佛系青年”等一系列網路名詞。

從“佛系”到“喪文化”,收入沒有增加,讀書卻成了無業遊民

它的主要意思,是指無慾無求,不悲不喜,雲淡風輕而追求內心平和的生活態度。

“不結婚,結婚幹啥,一個人單身它不香嗎”?

“不生子,生子幹啥,最後成了好媳婦熬成了黃臉婆”。

當然,這些只是理想。

從“佛系”到“喪文化”,收入沒有增加,讀書卻成了無業遊民

放下手機,一切煩惱和心酸撲面而來,內卷下的意識生產者,實際上是非常焦慮的。

社會福利越好,勞動慾望反而會越佳。

但是勞動本身是很苦了,機器從來不會吃人,但是“資本”有可能。

一些十七八歲到五六十歲的工人,他們沒有穩定工作,甚至只能自己解決吃飯問題。

從“佛系”到“喪文化”,收入沒有增加,讀書卻成了無業遊民

內卷的結果,是資本增值了,生產力增加了,幸福感消失了。

福利肯定是有的,但是身在底層多半都享受不到。

一場恐慌,大家都在慌亂中搶資源。

從“佛系”到“喪文化”,收入沒有增加,讀書卻成了無業遊民

最後哪怕是研究生,或者是博士生,由於專業不對口的關係,只能被迫解決吃飯問題。

“35歲是坎,他們才不管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資本只認盈利空間”。

所以,越努力越累,但是收入卻沒有增加。

從“佛系”到“喪文化”,收入沒有增加,讀書卻成了無業遊民

你會回憶,甚至後悔,從小學開始用力讀書,每天端正地坐在課桌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結果呢?

不是說已經找到工作的那批人,而是未來的後代人,他們可能生活都成問題。

從“佛系”到“喪文化”,收入沒有增加,讀書卻成了無業遊民

現在不是10年前,以後更不是。

路邊攤多了起來,近年來餐飲行業也不好做,基本都靠互相抵生意,因為人多了,競爭大了。

年輕人之間流傳著一種“喪文化”,那就是在網路上的“網抑雲”。

評論區互懟,不止是文案,還有類似音樂都熱搜了。

從“佛系”到“喪文化”,收入沒有增加,讀書卻成了無業遊民

讀書幾十年,反倒成了無業遊民,甘心嗎?

不甘心。

從“佛系”到“喪文化”,收入沒有增加,讀書卻成了無業遊民

自豪考上大學、研究生,認為已經上岸了,沒曾想落葉歸根回不去,好戲才剛剛開始。

“社會內卷化”——我願稱之為人口紅利過後,一場不可避免的“災難”。

跳出農門,更迷茫。

你要做好心理準備,用來迎接一切突發狀況,這樣才可能最大程度減少抑鬱。

本期話題:

人口紅利消失,你有過抑鬱表現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本文系“金葉哥哥”原創釋出,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刪圖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