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碼頭那些角兒」“崑曲王子”張軍

「戲碼頭那些角兒」“崑曲王子”張軍

「戲碼頭那些角兒」“崑曲王子”張軍

您在讀《牡丹亭》《西廂記》的時候,裡面俏麗華美的文詞一定能深深吸引到你,但也許你不知道,這些文字原本就是寫給人唱的。尤其是當這些文字與號稱“百戲之祖”的崑曲相邂逅,就成就了一出出舞臺上的經典。600年的崑曲流傳至今,靠的是一代代的傳承。如果要說誰用“崑曲”吟唱吸引了這個時代最多的年輕人,那就非“崑曲王子”張軍莫屬。

「戲碼頭那些角兒」“崑曲王子”張軍

「戲碼頭那些角兒」“崑曲王子”張軍

月明雲淡露華濃,

欹枕愁聽四壁蛩。

傷秋宋玉賦西風,

落葉驚殘夢。

閒步芳塵數落紅。

《懶畫眉》是崑曲裡非常典型的一首南曲,前奏音樂剛一響起就驚豔四座,婉約細膩,音韻綿長,典雅含蓄,聽完後還覺得意猶未盡。張軍說最早喜歡上崑曲就是因為這首《懶畫眉》:“說實話我學(崑曲)的時候只有15歲,學戲很辛苦,一個年輕的幼小心靈怎麼跟崑曲產生一個和諧的共振,我是從《懶畫眉》開始的。我一直說,值得跟大家分享的是《懶畫眉》,是我自己、跟崑曲、跟這個世界和平共處的一個理由,從那一刻開始,我真正踏上了崑曲之路,所以意義非常不一樣。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它是崑曲的南曲的極致表現。”

“它最打動我的是——慢。這個時代,大家都說:崑曲太慢,慢了之後年輕人怎麼能夠喜歡?你們現在都快,最近世界頂級的大片又在全世界公映,某某某第幾集,我也去看了,沒有一刻讓你停下來的,那些大片從第一秒到最後一秒就轟炸你。崑曲是讓你有嫻雅之心,要你有文化積澱,或者說傳統文化一直在那裡非常含蓄地表達某些東西,但是含蓄不等於感受不到,這是很中國的意味,《懶畫眉》的確涵蓋了。

你會在《戲碼頭》的大螢幕上看到我的唱詞。我特別喜歡那個唱詞——工尺譜記錄的唱詞,三四百年的記錄方式,上、尺、工、凡、六、五、乙是(簡譜)1、2、3、4、5、6、7,七個音符,然後那個字都是豎著寫的,曲譜寫在旁邊,包括我的演唱,和新音樂的構成,我覺得都是崑曲很曼妙靜謐、綿延不絕的感覺。跟當下這個感覺是不同的。

這種與眾不同也是崑曲獨特的呈現。你聽到是一個電鋼琴、琴簫、笛子和我的人聲的匹配,是老祖宗帶著我們流淌出來的旋律。老祖宗旋律裡面那些深厚的東西,太偉大了!說不清道不明,你會被它引出非常多的感動。這個唱段從頭到底一個音符都沒有變,四百多年(前)怎麼唱我還是怎麼唱,但是我們用自己的理解給了它一個當下的演繹方式。

最近這兩三年,當我講了《懶畫眉》曲牌是四千四百六十六個當中的一個,是兩三百套套牌當中的一個運用方式,《懶畫眉》本身大套小套怎麼構成的以後,大家都驚呆,我說“抱歉!四百多年前的!”當我再唱響《懶畫眉》的時候,好幾次都有年輕人紅著眼睛來找我,他說“不知道為什麼,當《懶畫眉》響起的時候我就開始哭,一直哭到你唱完”,這就是傳統文化的力量。”

出生於1974年10月的張軍是俞振飛大師的再傳弟子,第二十四屆中國戲劇表演梅花獎得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藝術家”。

二十年來他透過與各種藝術門類的跨界合作來拓展崑曲傳播的渠道,先後同享譽國際的音樂家譚盾、指揮家湯沐海、日本歌舞伎演員市川笑也、臺灣歌手王力宏以及其他國際知名的藝術家跨界合作,獲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和青年人的喜愛。

「戲碼頭那些角兒」“崑曲王子”張軍

2013年5月 ,由張軍主演的譚盾歌劇《馬可·波羅》榮獲了2010年美國格萊美獎提名。堅守傳統和不斷嘗試創新的背後,張軍相信崑曲是不斷變化的,絕不是一成不變的!當代的呈現方式一定離不開年輕觀眾的喜愛和鼓舞。

“ 《懶畫眉》前奏音樂鋼琴響起的時候,觀眾就已經鼓掌了。像“水磨新調”這樣的音樂形式,《懶畫眉》這樣的作品,之所以走上《戲碼頭》的舞臺,之所以傳播的平臺越來越廣泛,恰恰是眾多的年輕人鼓舞著它往前走。水磨新調是從三四個人的錄音棚走到萬人演唱會的舞臺上,就是被年輕人鼓舞的。

當然年輕人的喜好也各有不同,我覺得這是藝術很美妙的地方,但我始終覺得《懶畫眉》唱、念、表演,它的傳統,始終要被完整表現出來的,當代的呈現方式一定是百花齊放的,大家在崑曲上看到更多的可能性,這是崑曲繁榮和發展的必經之路。”

「戲碼頭那些角兒」“崑曲王子”張軍

臺上是風流倜儻的柳夢梅,臺下是時尚潮人,張軍選擇用一種時尚幽默的方式給大學生講崑曲。講到湯顯祖的《牡丹亭》,張軍說,“要在當時《牡丹亭》就能算青春偶像劇了,就跟韓劇似的,一下子能演55集。”高雅的崑曲似乎變得親切了很多。

三十年來張軍堅守在崑曲舞臺,由張軍策劃主持的“崑劇走近青年”互動演出和“我是小生”互動講座已經在包括美國哈佛大學在內的海內外學校舉行了300多場。回顧二十年的崑曲傳播之路張軍感慨萬千:“ 其實二十年的崑曲傳播分享之路,坦白說前十年你只是跟大家說“生旦淨末醜、唱唸做打翻”。我們用崑曲作為切入去講,大家非常喜歡,我們在校園裡培養非常多年輕的擁躉,到了後十年我非常的高興,時代給了我們這樣一種可能性,我真的可以講崑曲的個性了,所以現在再讓我回到任何一個校園裡包括哈佛大學,我講的東西就會發生變化,我會非常自豪有底氣的來講講崑曲是從哪裡來,現在我們在做什麼,到底將要走向何方?”

「戲碼頭那些角兒」“崑曲王子”張軍

崑曲集楚騷漢賦之韻,有唐詩宋詞之雅,溫婉綿長的水磨腔調唱出了一個致勝的“情”字,張軍帶著崑曲,走出了國門,把崑曲藝術帶到了全世界,讓古老的崑曲再次煥發出了新生。

2013年5月,張軍重排並主演譚盾歌劇《馬可·波羅》,作為享譽歐洲的挪威卑爾根國際藝術節開幕演出。整場演出有80分鐘,都是一個人表演,他用崑曲的唱腔把英語的唸白演繹得惟妙惟肖,他說:“唱是音樂,講話也是音樂”。

無論作品來自哪裡,張軍為人物注入了靈魂。崑曲對話世界名著,顯得特別有張力,用崑曲的方式演繹不同的文化,外國觀眾一樣的震撼和喝彩!這種革新和創意讓世界認識和喜歡上了崑曲,也讓世界媒體的鏡頭爭相聚焦在“崑曲王子”張軍身上。

「戲碼頭那些角兒」“崑曲王子”張軍

2012年11月29日-12月2日,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世界巡演首站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成功上演六場,反響空前熱烈。《紐約時報》這樣評價張軍的表演——《牡丹亭》是復興中國傳統戲劇的現代經典之作,為崑曲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就像是上海版的“公園中的莎士比亞”。

除了《牡丹亭》,備受年輕人推崇的還有崑曲《春江花月夜》,2015年6月在上海大劇院首演後,全國演出近30場,人氣爆棚,被一些崑曲人稱作“這個時代崑曲最好的樣子”。這部崑曲是80後才女羅周以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為靈感來源進行創作的。主演兼製作人張軍認為,《春江花月夜》之所以深受喜愛,是因為它的唱詞格律、平仄、表述方式都遵循崑曲曲牌體傳統,崑曲味很濃,且文辭表述流暢婉轉,在演出中還加入了不少生動幽默的話劇元素和熱鬧的民俗,更為引人入勝。

從2010年的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盛演不衰、2015年的大型原創新劇《春江花月夜》走紅大江南北,到2016年一人分飾四角的《我,哈姆雷特》享譽海外,張軍每每出手必是大動作。現在,張軍的粉絲越來越多,許多年輕人以能欣賞崑曲為時髦。

這個時代給我們創造了很多的可能性。傳統文化,只要去守護、呵護,找到恰如其分的方式去喚醒它,它一定會回來。因為它從未走遠,一直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