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公堪稱民族魂,吾輩自當頌揚之!!!!!!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被收錄入小學語文課本的《石灰吟》應該說是家喻戶曉。作者以石灰自喻,抒發了自己立志高潔、堅貞不屈的品質。可以說,這首詩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

此公堪稱民族魂,吾輩自當頌揚之!!!!!!

于謙畫像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1398年生於浙江錢塘。年少時,于謙即敬佩仰慕南宋文天祥的氣節,將其畫像懸掛於座位之側,時時勉勵自己。《明史》記載:于謙“生七歲,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時宰相也。”事實上,許多年後,正是他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把大明帝國從危機的邊緣拯救了出來。

此公堪稱民族魂,吾輩自當頌揚之!!!!!!

于謙祠內的于謙夫妻畫像

正統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太師也先率大軍犯邊,年少的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的強烈反對,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郕王朱祁鈺留守監國,然後倉促親率大軍出征。親征中軍政事務皆由不懂軍事的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野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後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 明軍倉促應戰,所以兵敗,二十萬精兵全軍覆沒,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英宗被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此公堪稱民族魂,吾輩自當頌揚之!!!!!!

位於西湖邊上的于謙墓

訊息傳來,舉國震動,皇帝被俘,奇恥大辱。可是,如何應對眼下的局勢呢?瓦剌一面挾持英宗討要好處,一面虎視眈眈意圖侵佔。在此存亡之際,群臣各執一端,如侍講徐珵(即後來加害於謙的徐有貞)就說星象有變化,因而倡議南遷。在這關鍵時刻,兵部侍郎于謙此時站了出來,高聲喝道: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此言一出,人心皆定,朝廷逐漸形成了以于謙為首的抗戰派,並得到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的支援。

隨後,力主抗戰的于謙被升任兵部尚書,負責抵抗瓦剌,保衛北京城。為國家民族計,打破瓦剌狹英宗以自持的美夢,穩定社稷,于謙等人擁立郕王朱祁鈺繼位,遵明英宗為太上皇。在二十萬精兵命喪土木堡、舉國上下信心崩潰、皇帝被抓去做人質的極端形勢下,于謙臨危不懼、運籌帷幄,領導軍民頂住、打退了了瓦剌的威逼與進攻,扶植新帝逐漸穩住大局,把命懸一線的大明王朝從危機的邊緣拉了回來。

然而,令人激憤的是,這樣為官清廉的社稷大功臣,本該受萬人敬仰,天子敬重,可是隨後卻被擁立英宗復辟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小人以莫須有的罪名下令在亂市斬首。一代英傑,竟至於此,可悲可嘆!

此公堪稱民族魂,吾輩自當頌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