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翅帽”的由來:從《清平樂》中宋仁宗所佩戴的帽子,觀官帽史

前言

近期熱播古裝大劇

《清平樂》

獲得不少網友的好評,劇中考究的人物形象和服裝設計,讓人大呼過癮。

其中有一個場景被網友們津津樂道,那就是宋仁宗頭上這頂醜萌醜萌的帽子,這頂帽子和其他的官員不同的是,它的幞頭居然朝上。

不僅是這個幞頭朝上的帽子,自從清平樂熱播以來,觀眾對劇中人物各色各樣的帽子就頗感興趣。

今天我們就來透過《清平樂》這部劇,一起了解宋朝官員“奇特”的帽子文化吧。

一、歷史上“最醜”的官帽——長翅帽

這種如同天線寶寶般的帽子,是宋朝官員佩戴最頻繁的帽子。很多人會疑惑,為何兩邊的幞頭的朝向如此奇怪,其實這樣的設計是有原因的。

根據史料記載,宋太祖趙匡胤是個性情火爆的皇帝,千辛萬苦打下江山後,面對日常的

“守江山”

可真是煩透腦筋。尤其是在上朝時,看到底下官員交頭接耳的情形,更是火冒三丈。他認為,朝廷官員是管理一方的父母官,如果碰到緊要大事時,只會三五成群的抱團耳語,成何體統。

於是宋太祖專門發明了這種長著兩根長耳朵的帽子,官員帶上之後,兩人需要相隔一米左右,才不至於磕碰的對方。而正是這種奇怪的帽子,有效控制住了官員竊竊私語的窘迫畫面。

“長翅帽”的由來:從《清平樂》中宋仁宗所佩戴的帽子,觀官帽史

另外,宋太祖作為一國之君,有時候官員上朝時站得亂七八糟,看起來很不雅觀。而這種帽子的出現,更像一種標尺。

官員在站立上朝時,可以根據的對方幞頭來確定自己的方向,這樣看起來整個官員隊伍會整齊許多。

想不多宋太祖也是一個強迫症,為了讓官員站得整齊,不惜親自設計這種帽子。有人說,這種長相奇特的帽子,可以稱得上史上最醜的官帽。

根據史料記載,宋朝時不僅皇帝可以微服私訪,就連朝中大臣也有這個權利。一日,大宰相

寇準

隻身一人,出門微服私訪去了。

既然是微服私訪,服裝道具就要裝的有模有樣,他不知從哪裡借來的青衣和小帽子,假扮成進京趕考的讀書人,在如今的開封城到處晃悠。

當他來到一戶人家準備問路時,這位老人臉色大變,立馬下跪。寇準很是疑惑:“為何我已經打扮成這幅模樣,百姓還是對他的態度沒有改變”。

當然了,情商極高的寇準繼續裝糊塗,連忙問老人:“這是為何?”老人看眼前的寇準好像挺隨和,於是也漸漸放鬆下來。

悄悄跑到旁邊耳語一番:“公子您要是不想被人認出來吧,我一眼就看出您位高權重,乃是朝廷裡的大臣”。寇準內心連聲讚歎,這老人居然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民間還有這等高人。

“長翅帽”的由來:從《清平樂》中宋仁宗所佩戴的帽子,觀官帽史

老人似乎看出了寇準的疑惑,便說:“剛才你進過那條巷子時,左顧右看好久,從動作來看,好像怕巷子碰到你的帽子,可你戴的可是草帽呀,就算三個草帽都碰不著,這就說明,你平時帶的不是草帽,而是長翅帽。”

其實真正的長翅帽真正發源於唐朝末年,但在當時,佩戴的官員還不多,直到宋朝時期,長翅帽才成為官員標配。

這種帽子在歷史上留存的時間很久,一直到明朝後期,清朝入關之後,這種帽子才徹底退出歷史的舞臺。

二、幞頭帽的前世今生

除了長翅帽,《清平樂》中出鏡率最高的當屬

幞頭帽

,在宋朝的帽子文化中,幞頭在其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

劇中的宋仁宗又帥又溫柔,他佩戴的帽子也千奇百怪,幞頭算是其中最亮眼的帽子。而幞頭又可分為

朝天、下垂、交角

等多種樣式。

別看劇中的宋仁宗戴的幞頭帽和百姓佩戴的款式並無二致,其中另有乾坤。

如果注意看的話,他的帽子左右兩邊分別設定了兩邊腳,而完全起來則成了一個類似於龍角的造型,這種帽子不是尋常百姓能戴,而是當朝皇帝才有權佩戴這種帽子。

“長翅帽”的由來:從《清平樂》中宋仁宗所佩戴的帽子,觀官帽史

而向下垂幞頭,除了在皇帝之外,佩戴的人可就多了。

這種帽子的特點是能夠方便地套住頭髮

,在古代,男人和女人都習慣留長髮,但在出門之前,就需要用帽子固定好髮型。

在古代,披頭散髮地出門是很不雅觀的事情,尤其對於皇室成員來說。當然了,這種帽子在宋朝時不僅皇帝能戴,普通的書生也可以佩戴。這種帽子同樣也設計了兩個帽腳,從背後看,兩個帽腳如同一個岔開的八字。

還有另一種幞頭帽,它的幞頭朝向有所不同,在帽後形成一個圓形,從背後看如同動物的犄角,因此得名交角幞頭帽。

其實幞頭並不是宋朝的專利,在此之前,已經有好幾個朝代佩戴過。根據史書記載,幞頭出現的時間大約在漢朝末期。當時的款式比較普通,只是 一張簡單的方布,經過捆綁之後,紮在人們的後腦。

古代男女大多有留長髮的習俗,在平日的生產生活中,長髮飄散實在不方便勞作,於是人們發明了幞頭。用布匹綁住頭髮後就可以正常行走勞作了。

幞頭的雛形其實幅巾,當初主要用在百姓的日常工作上

。隨著東漢末年,幞頭的興起,越來越多人開始用幞頭裝飾自己的髮型。

“長翅帽”的由來:從《清平樂》中宋仁宗所佩戴的帽子,觀官帽史

幞頭真正開始廣泛流行起來,則要追溯到唐朝前期。這時候的社會發展穩定,經濟也迎來增長。百姓在滿足溫飽的同時,也學會打扮自己。幞頭這種簡單易學的裝飾品,也成為當時的

“流行標配”

唐朝時的幞頭會用桐木和藤草為主

。這樣的材質使得帽子整體立體,不易變形。

當時人們更加熱衷於硬裹幞頭,它的好處在於,不用專門捆綁,只需戴上之後,就能立刻塑形,非常方便。

同時軟裹幞頭也在唐朝中期悄然流行起來,其風靡的原因在於能夠在幞頭後面綁上各種型別的扣,形成或八字或一字的造型,甚至在當時一些時尚弄潮兒還會別出心裁地將幞頭的雙腳翹立。

三、宋朝帽子文化的擴充套件——“亂穿”的服裝文化

宋朝的帽子文化,在階級的劃分上並沒有太多區分。就如前文所說的,幞頭的佩戴階級由皇帝到平民。不僅僅是帽子,其實宋朝的服裝也同樣搭配也同樣“混亂”。

宋朝一位皇帝就曾頒佈條例管理民間的穿衣等級,還專門釋出了詔書,詔書的內容大概翻譯為無論是官府和百姓的服裝搭配並沒有體現出階級的劃分,趕車的、賣貨的、就連奔喪的人,他們在衣服的穿搭上全部亂套了。

甚至在官場內,各個階層的官員在服裝的穿搭也並不二致,就連各個地方官府裡的衙役和縣令的著裝上都大致相同。

這是當今朝廷不願見到的,對於中央制定的著裝規定,百姓甚至下層官員不嚴格執行,無疑是對皇帝的大不敬。

《雲麓漫鈔》

記載道:“在宋朝的百姓是不允許穿顏色鮮豔的服裝的,一般大紅或大紫的配色只有官員才能穿在身上。”

可當時的現狀是,普通百姓根本不在乎這一禁令,而是穿著大紅大紫的衣服在鬧市區大搖大擺地走著,這無疑是對皇權的一種蔑視。

“長翅帽”的由來:從《清平樂》中宋仁宗所佩戴的帽子,觀官帽史

此外,宋朝時各個行業的工作制服都有專門的規範。但在民間,這樣的規範彷彿毫無作用。

《東京夢華錄》

中就記載著,當時無論是宋朝各行各業的制服都有統一規定。

農工商的著裝從款式到配色上都有所區分。這樣穿著的好處就是讓人一看到著裝,就知道這個人的工作性質。對於社會的管理有促進效率的作用。

可在當時的社會現狀來看,百姓根本不管這些規定,尤其是不少年輕人,還會標榜自己的個性化穿著,對各類奇裝異服愛不釋手,這在當時來說,是一種影響極差的社會風氣。

結語

各朝各代的社會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變革,在人們的服裝和配飾上都有明顯的改變。

但在宋朝這個大融合的朝代,我們也看到了各種千奇百怪的服裝。

《清平樂》

的熱播,也讓我們感受到當時社會上下階級對於服裝的要求各不相同。

無論是醜萌醜萌的朝天幞頭帽,還是像天線寶寶般的長翅帽,都是為了政治、經濟、生產發展的需要孕育而生的。

我們在回顧一段歷史時,大可不必死記硬背年份和事件,而是透過細細微之處的觀察,也能從中感受到當時的社會風氣和經濟發展水平。

“長翅帽”的由來:從《清平樂》中宋仁宗所佩戴的帽子,觀官帽史

《清平樂》無疑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宋朝文化的大門,在這部劇中,我們能感受宋朝時的帽子、服裝文化,也能從中看到宋朝時的文學、書法、詞牌曲調的真實發展情況。

當一部歷史劇能夠激發人們對古代文化的探索時,從寓教於樂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影視劇作品無疑是可以一看的的。

畢竟在快節奏、碎片化的資訊時代,為了追一部劇而瞭解一段歷史是一件學習娛樂兩不誤的事情。

參考文獻:

《東京夢華錄》

《雲麓漫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