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君暫上凌煙閣:封建時代文武大臣的終極政治理想是怎麼來的

李世民關於繼承人問題的最終表態剛剛釋出,噩耗突來:魏徵病逝了。

其實,去年九月接任太子太師時,看似病情好轉的魏徵已經到了迴光返照的地步。果然,太師當了沒幾天,他又病倒了,並且這一次健康狀況急轉直下。

李世民很著急,也很重視,又是“賜以藥餌”,又是頻“遣使者問訊”。探視的使者一撥接著一撥,竟至“相望於道”。就這,他還不放心呢,乾脆命中郎將李安儼到魏徵家裡打卡坐班,一有動靜,馬上奏報。

但各方面反饋的訊息都指向這樣一個結論:魏徵,真的不行了!李世民意識到,與這位老夥計最後說再見的時候到了。於是,他帶著太子李承乾和女兒衡山公主親臨魏府,來與魏徵做最後的告別。從史書中只記載李世民的言論推斷,當時的魏徵應該已經到了口不能言的地步。當著魏徵一家的面,李世民指著衡山公主對病榻上油盡燈枯的魏徵說,要把女兒嫁給他的兒子魏叔玉。

幾天後,一代名臣魏徵溘然長逝,享年六十三歲。

貞觀諫臣,首推魏徵。《貞觀政要》有專門的統計,

魏徵侍奉李世民十七載,總計面陳諫議五十次,上疏十一道,摺合文字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繁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決,貞觀群臣中無人能出其右。

那麼,李世民對這個人是什麼印象呢?

用他自己的話說,魏徵是一個嫵媚的人。沒錯,列位的眼睛沒有瞎,他的確用的是“嫵媚”。

在一次宮廷宴會上,長孫無忌藉著酒興說:“王珪、魏徵,昔為仇讎,不謂今日得同此宴。”

李世民意興闌珊:“徵、珪盡心所事,故我用之。”緊接著,他道出了心中埋藏已久的一個疑問:“然徵每諫,我不從,我與之言輒不應,何也?”

魏徵是這麼說的:“臣以事為不可,故諫;若陛下不從而臣應之,則事遂施行,故不敢應。”

李世民就納悶了:“且應而復諫,庸何傷?”

然後,魏徵的回答堪稱教科書級水平:“昔舜戒郡臣:‘爾無面從,退有後言。’臣心知其非而口應陛下,乃面從也,豈稷、契事舜之意邪!”言下將李世民比作大舜一樣的賢君。

那李世民聽了還能不開心嘛,當場哈哈大笑:“

人言魏徵舉止疏慢,我視之更覺嫵媚,正為此耳!

別說魏徵不會拍馬屁,他馬上起身,當場拜謝:“陛下開臣使言,故臣得盡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數犯顏色乎!”

而今,這位時而讓李世民覺得嫵媚非常、時而又恨得牙根癢癢的魏徵已經永遠地離開了他。

李世民無限感傷,決定要讓這位老夥計風光大葬,以旌表他為大唐所做的貢獻。於是,他特批給魏徵加羽葆鼓吹[1],又詔命在京九品以上文武全都送葬。可是,魏徵的妻子裴氏卻謝絕了他的隆恩:“徵平生儉素,今葬以一品羽儀,非亡者之志。”最終,李世民決定還是遵從了徵的遺願,“以布車載柩而葬”。

下葬當日,宦官送來了李世民手書製成的石碑。李世民登上宮中的苑西樓,遙望魏徵的靈車一路向昭陵駛去,傷心流涕。他邊哭便對左右說:“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隨後,李世民宣佈: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

因為魏徵的亡故,李世民突然意識到:當年跟著他和先帝打天下、開治世的那批開國元勳,而今老的老、死的死,即將退出歷史的舞臺。這些人為了他們李家的江山或竭盡心智、或流血拼命,真真兒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足為百代萬世之楷模。由此,他想到:應該用某種特殊的方式,將這些元勳們永久地紀念起來,既可以讓後世君王永遠記住老臣們的貢獻,也可以為後世臣子樹立學習的標杆。說幹就幹,他馬上指示有司去研究。

朝廷似乎永遠都不能風平浪靜。這不,新任洛州都督張亮忽然請求單獨謁見,他告訴李世民一件事情,讓李世民大感意外:侯君集有謀反之意。

咋回事兒呢?二月初,李世民敕命太子詹事張亮調任洛州都督。張亮正在家中整點行囊,侯君集忽然來了,一見面就問他:“何人相排?”張亮調侃道:“非公而誰!”侯君集就說了:“我平一國來,逢嗔如屋大,安能仰排!”說著說著,他忽然甩了甩袖子,恨恨地說道:“鬱郁殊不聊生!公能反乎?與公反!”張亮表面上一個勁兒打哈哈,心裡去大吃一驚。送走侯君集後,他馬上進宮面聖。

李世民雖然有些吃驚,但也並不那麼吃驚。因為,已經有不止一個人對他說過侯君集會謀反話,而且這幾個人在他心中都很有分量。

第一個說這話的是李靖。當初,李世民讓李靖教侯君集兵法。侯君集學了沒幾天,就跑來告狀:“李靖將反矣。”李世民問他怎麼知道。侯君集就說了:“靖獨教臣以其粗而匿其精,以是知之。”李世民就去問李靖。李靖是這麼說的:“此乃君集欲反耳。今諸夏已定,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而君集固求盡臣之術,非反而何!”

李靖之後,李道宗也說過類似的話:“君集志大而智小,自負微功,恥在房玄齡、李靖之下,雖為吏部尚書,未滿其志。以臣觀之,必將為亂。”當時,李世民並不相信:“君集材器,亦何施不可!朕豈惜重位,但次第未至耳,豈可億度,妄生猜貳邪!”

現如今,張亮也這麼說了,李世民終於信了,看來這個他一手扶植起來的人決意要站到他的對立面了。不過,空口無憑,僅憑几句話不能證實的話就辦侯君集,他肯定不服。所以,李世民再三叮囑張亮:“卿與君集皆功臣,語時旁無它人,若下吏,君集必不服。如此,事未可知,卿且勿言。”

此事過後不久,緬懷元勳的辦法終於研究出來,那就是:仿效前漢宣帝麒麟閣十一功臣[2]和後漢明帝雲臺閣二十八將[3],於太極宮三清殿旁新建一座閣樓,名為凌煙閣,遴選二十四位開國一等功臣,將其畫像掛入凌煙閣,永傳後世。

當月,李世民欽定了這二十四位功臣,依次是:

趙國公長孫無忌、河間王李孝恭、萊國公杜如晦、鄭國公魏徵、梁國公房玄齡、申國公高士廉、鄂國公尉遲敬德、衛國公李靖、宋國公蕭瑀、褒國公段志玄、夔國公劉弘基、蔣國公屈突通、勳國公殷開山、譙國公柴紹、邳國公長孫順德、鄖國公張亮、陳國公侯君集、郯國公張公瑾、盧國公程咬金、永興公虞世南、邢國公劉政會、莒國公唐儉、英國公李勣和胡國公秦瓊。

截至當時,名單中已有十三人故去。最先過世的是殷開山,武德五年他在征討劉黑闥途中病歿于軍中。隨後,貞觀元年,屈突通歿。四年,杜如晦歿。六年,張公謹歿。九年,劉政會歿。十二年,柴紹、長孫順德、虞世南、秦叔寶四人歿。十四年,李孝恭歿。十六年,段志玄和宇文士及歿。最後一位就是上月剛剛去世的魏徵。

然後,李世民為二十四位功臣逐一作贊,由閻立本繪像、褚遂良書寫,懸掛於凌煙閣之內。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與麒麟閣十一功臣、雲臺二十八將齊名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唐代詩人李賀在其《南園十三首》其五中專寫凌煙閣: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明知侯君集已有謀反之意,卻仍將他圖形凌煙閣,足見李世民心中還是有桿秤的,是非功過他分得很清楚。凌煙閣中的侯君集是為大唐衝鋒陷陣、赴湯蹈火的忠臣侯君集,而凌煙閣外的那個侯君集則是成天牢騷滿腹、四處慫恿謀反的奸臣侯君集,是他要著手剪除的隱患。

李世民正準備動手,出事兒了!不過,這事兒出得比較邪乎,不是出在危機四伏的京師長安,而是發生在遙遠的山東齊州(今山東省濟南市)。

三月,李世民第五子、齊王李佑謀反了!

[1] 羽葆,古時葬禮儀仗的一種,以鳥羽聚於柄頭如蓋,系諸侯王葬禮專用。鼓吹,用鼓、鉦、簫、笳等樂器合奏。

[2] 麒麟閣坐落在未央宮中,因漢武帝元狩年間打獵獲得麒麟而命名。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西漢中興之主漢宣帝劉詢因匈奴歸降大漢,回憶往昔輔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畫十一名功臣影象於麒麟閣以示紀念和表揚

[3] 雲臺二十八將,是指漢光武帝劉秀麾下助其一統天下、重興漢室江山的功勞最大、能力最強的二十八員大將。東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漢明帝劉莊在洛陽南宮雲臺閣命人畫了28位大將的畫像,稱為雲臺二十八將。

本文繫系列作品《唐高宗李治傳》第一章第四節

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看看大唐太子李承乾是如何把儲君之位作沒的(第一章第一節)

他若是接了唐太宗的班兒,就沒武則天什麼事兒了(第一章第二節)

唐太宗李世民的煎熬:跛子兒子和胖子兒子的PK(第一章第三節)

更多精彩,盡在公眾號“李三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