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個通俗的詞,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你領會了多少?

你知道嗎?“文化”在今天看來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詞,有時我們經常以口頭禪戲稱別人“沒文化,真可怕”,在稱讚一個人的時候,一時詞窮就會脫口而出“文化人”“文藝青年”。究竟什麼是文化呢?最早的時候“文”是文,“化”是化,兩個完全不沾邊的字,兩個字也各有獨自的意義,是兩個完全不相同的意思。後來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合成了一個詞,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文化”這個詞了。

“文化”一個通俗的詞,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你領會了多少?

“文”最早的意思是在地上的畫的圖形,記錄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紋理縱橫交叉的形狀就是文。這個時候人們在某些地方畫花紋和圖案,主要是用於記事,突出的是實用價值。在逐漸的發展中,“文”含有用圖案裝飾的意思,這時說是“紋”更恰當。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賦予文字的內涵也越來越多,引申到了文字,文章,文武等。

“化”這個字,進行教人的意思,人們在地上畫圖形逐漸演化成了文字,隨著生活中經驗的積累,需要把一些經驗教給別人,讓更多的人掌握已有的經驗,更好的生存。這個過程就是教的過程,也是使一些人逐漸開化的過程,稱為“化”,所以經常會把“教化”二字連起來理解,“文化”二字連起來理解。可見,教化就是有教有學,日久俱化,就是一種薰陶,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內涵。

“文化”一個通俗的詞,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你領會了多少?

文化包含的內容寬泛,文章、詩文、文集等是其中一部分內容,但這部分也是常見的,文筆優美的叫有文采,以文采為生的叫文人,文人中文采出眾、聲名遠揚的叫大文人,有時候又叫大文豪。能稱“豪”的就是在紋飾方面能力出眾的,氣魄大的。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自己的文采或行為對他人和社會具有教化或推動作用的,這是可稱為文化人或文豪。至於一介落魄書生,窮困潦倒,滿腹經綸是不是文化人呢?一般稱為文人,有文無化,如果他的職業是教書先生,則在一定範圍內可以被稱為文化人。如譽滿天下的蘇東坡、柳宗元、歐陽修等人則被冠以“豪”字。

“文化”一個通俗的詞,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你領會了多少?

如今,文化成為日常的用語,雖不必像前人一樣“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狀態,也不必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信念。但“文化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力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著想的善良”,這是對文化最好的詮釋,只有時時提高自己的內心修養,自我約束,以善為本,才是文化最基本的特質。

對於“文化”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關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