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撲街,講明朝正史的電視劇總不受歡迎是什麼原因

湯唯和朱亞文的宣傳海報一出,《大明風華》就被寄予了厚望。本以為這倆人碰到一起,會產生點奇妙的化學反應,又能催生出一個收視奇蹟。不過自從開播,本劇就被各種嘲。一會兒有人說湯唯的髮型不好看,一會兒有人說朱元璋的臉太嚇人,一會兒又有人說朱亞文的扮相太像公公了。

《大明風華》撲街,講明朝正史的電視劇總不受歡迎是什麼原因

為了驗證一下大家的說法,笑笑特意去刷了十集,個人感覺這部劇還是有可看的點。對於歷史的尊重程度也不錯,演員們的對戲還挺有味道,怎麼莫名就撲街了呢?

其實《大明風華》撲街,播出之前應該就已經被預料到了。隨便找個普通觀眾,問問他對哪部歷史正劇印象深刻,大部分能被說出的劇集都是跟清朝和唐朝相關的,再多想想,還能說出寫漢朝和宋朝的電視劇。明朝的正劇,很少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大明風華》撲街,講明朝正史的電視劇總不受歡迎是什麼原因

作為歷史上被漢族統治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百姓們居然對它的宮廷內部糾葛不感興趣,是不是有點悲催?像《大明風華》一樣,演繹明朝歷史的正劇,總是不能得到大眾的認可,明朝自帶的屬性,要負一大半的責任。要把明朝的宮廷歷史演的好看,還不加虛擬人物,那真的是太難了。

《大明風華》撲街,講明朝正史的電視劇總不受歡迎是什麼原因

明朝的皇帝們過於奇葩,愛好特別。皇位的繼承過程更像是一部家庭倫理劇,而不像宮廷歷史劇,要把這段歷史成功改編成有趣的故事,很有難度

唐朝和清朝的皇帝,大多數還很靠譜,雖然也有乾隆一樣酷愛亂題詩的後人,但不良愛好大多控制在可以控制的發展範圍之內,沒出過什麼大亂子。皇帝要做得有故事,離不開他們兢兢業業治理國家的身影。要把那些有所作為的皇帝改編成劇中的人物也有據可查,有事可寫。

《大明風華》撲街,講明朝正史的電視劇總不受歡迎是什麼原因

明朝的皇帝們,好像集體投錯了胎。貌似除了開國皇帝和永樂大帝,其他的都有很奇葩的興趣愛好。

比如被永樂帝篡權的那位,一生氣就玩起了失蹤,到現在還是史書中失蹤皇帝的第一代表。然而你要是鼓起勇氣,查查後面那幾位的生平,就立刻不覺得這位失蹤的皇帝奇怪了。明朝的皇帝們,完全可以開一個“奇葩愛好俱樂部”。有一把年紀還喜歡鬥蟋蟀的;有痴情半生單戀把自己養大的超齡宮女的;有煉丹煉到飛沙走石,最後把命煉沒了的;有不愛做皇帝,沒事就爬牆,整天躲在屋裡幹木匠活的。最狠的一位,由於懼怕宮廷詭變,乾脆自己搬到“動物園”去求平安喜樂,住在裡面很多年。

《大明風華》撲街,講明朝正史的電視劇總不受歡迎是什麼原因

就問你這些奇葩的皇帝,要怎麼寫到電視劇裡,除了讓人頭疼,他們還能讓人頭禿,頭髮還是被笑掉的。

每個朝代的皇帝繼位時,都會有不少割裂親情的故事上演,但明朝尤其嚴重,堪稱大型家庭倫理劇直播現場。比如叔叔搶了侄子的位置了;弟弟不救淪為肉票的哥哥,自己繼位了;再比如哥哥回來後又把弟弟踹下去了之類的狗血劇情,比泰劇“前女友成後媽”一類的劇情更為糾結。清官難斷家務事,還無法在劇中評說古人的對錯,想讓明朝的歷史演的有意思就更難了。

《大明風華》撲街,講明朝正史的電視劇總不受歡迎是什麼原因

民間高人太多,名聲遠超當朝皇帝,他們更具國民度

觀眾總是對於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更感興趣。但能說出明英宗、永樂帝、景泰帝這些名字的人不多。觀眾提到明朝的皇帝,更多的還是會想到開國的朱元璋和丟國的崇禎帝,這裡還得感謝金庸武俠小說對兩段故事的傳播。

對皇帝不熟悉,就很難有角色代入感,那麼看他們的故事,也就變得困難多了。沒皇帝在,還談什麼正史呢?

《大明風華》撲街,講明朝正史的電視劇總不受歡迎是什麼原因

相對於明朝,清朝的皇帝被大眾所熟知,康熙、雍正和乾隆的故事都要被寫爛了。觀眾看著省心省力。

更鬱悶的是,明朝的皇帝們沒有觀眾緣,明朝的民間大人物可是一個比一個名氣響亮。完善了心學的明朝一哥王陽明,被戲劇化加工後出現在了很多的戲說劇裡。唐伯虎、李時珍、鄭和、徐霞客,個個都是大眾津津樂道的狠人。這些人物基本都被戲劇玩壞了,誰還願意費力不討好的去碰那些不出名的皇帝啊。

《大明風華》撲街,講明朝正史的電視劇總不受歡迎是什麼原因

明朝的民風偏向保守,東廠和錦衣衛的創設,讓朝政長期處於壓抑狀態,改編後的電視劇基調沉悶

東廠和錦衣衛在明朝時大行其道,朱元璋都能知道臣子在家中吃了什麼,這偷窺水平跟《慶餘年》裡的鑑查院平齊。宦官弄權,使得朝政無法清明。百姓們擔心被錦衣衛抓走,時刻都要提防自己的言行,生怕惹來禍端。

《大明風華》撲街,講明朝正史的電視劇總不受歡迎是什麼原因

朝廷中的官員,也不敢盡情發表言論,東廠的威嚴會讓他們瑟瑟發抖,稍一失言就要面臨殺身之禍。

《大明風華》中整體的基調也偏壓抑,特別是那個慢速的伴奏音樂播出時,就會把你的心推向無底的挫敗深淵。《慶餘年》也是部基調沉重的權謀劇,可因為它是架空歷史,可以適當進行修改,來演出輕鬆幽默的感覺。而正劇必須尊重史實,壓抑的基調只好延續下來。

《大明風華》撲街,講明朝正史的電視劇總不受歡迎是什麼原因

習慣了看爽劇的觀眾們,難以接受壓抑的氛圍,便漸漸的棄劇了。

明朝流行的“古言IP”太多,好故事在民間,沒人願意為宮廷裡的蠅營狗苟費腦筋

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成書於清朝,其他的都是在明朝時完成的作品。大鬧天宮的孫悟空,魅力總是比不上朝的嘉靖皇帝要大。《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也比皇帝的起居注要好看。

《大明風華》撲街,講明朝正史的電視劇總不受歡迎是什麼原因

明朝最出名的戲曲,應該算是《牡丹亭》了,那個年代就能死而復生,為愛前行,簡直不要太感動。拍皇帝還不如拍杜麗娘有意思,誰還會給正劇眼神呢?

“三言”和“二拍”裡有那麼多可以改編的民間優秀故事,拍個十部八部劇都不成問題,還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高舉改編的大旗。擔著“歪曲史詩”的風險,去費力的打磨一部前途未卜的明朝正劇,價效比太低。

《大明風華》撲街,講明朝正史的電視劇總不受歡迎是什麼原因

所以《大明風華》播的不好,不能全怪湯唯。明朝的正史本就沒什麼意思。還是多加點細說的元素吧。看看隔壁的《女醫明妃傳》就還挺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