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梟雄,卻是書法大家

東漢末年,豪傑並起,逐鹿中原。袁紹,曹操,孫權,劉備……一時多少豪傑,叱吒風雲。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時人稱之為梟雄。亂世之中,曹操採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在軍閥混戰中佔據主動,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袁術、袁紹、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

一代梟雄,卻是書法大家

曹操劇照

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

很多人不知道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南朝的書法評論家梁瘐肩在其著作《書品》中,把古代名人的書法作品分為: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作上、中、下,共九品;他把曹操的書法作品列入中中之品。唐代書法家兼評論家張懷瓘,按歷代書法家的藝術成就,把它們劃分為神、妙、能三類:傑立特出者為神,運用精美者為妙,離俗不謬者為能;他在書法評論專著《書斷》中稱曹操的書法作品為妙品。

早年,曹操在都城長安與大學問家蔡邕交好,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今河南杞縣南 )人。 東漢時期名臣,文學家、書法家。他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除通經史、善辭賦之外,又精於書法,擅篆、隸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所創“飛白”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被《書斷》評為“妙有絕倫,動合神功”。小蔡邕22歲的曹操在這個大學問家的影響下書法、文學等方面都獲得極高的造詣。

一代梟雄,卻是書法大家

蔡邕傳世書法作品之一

後來曹操聚天下書法英才於許都,比如師宜官、梁鵠、鍾繇、邯鄲淳、韋誕等,皆精八分書,但曹操獨愛梁鵠書,常將梁鵠書跡懸於帳中,或掛於壁間觀賞,認為梁鵠的書法在氣勢上要勝過師宜官,因此曹操宮中的題署多出自鵠之手。如果將梁鵠的字與邯鄲淳相比,“鵠宜為大字,邯鄲淳宜為小字。鵠謂淳盡得次仲法,然鵠之用筆,盡其勢矣”。歷代書評曾有:“孟皇功盡筆勢,字入帳中”;“太祖(曹操)忘寢,觀之喪目”的美譽。可見一代梟雄果然和常人不同,對於書法也有獨特的愛好。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

宋鄭樵在所著《通志 金石略》中收錄有曹操書寫的《大饗碑》,明楊慎在《丹鉛總錄》中提到元朝時還有曹操書寫的《賀捷表》,清葉奕苞在金石錄中說,曹操在武昌黃鶴樓側曾寫有特大、淳淳有生氣的“湧月臺”三個正書大字。可惜的是,上述的曹操這些書作現在都已失傳。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率軍到漢中西征張魯,經過棧道咽喉石門(今陝西褒城時),看到河水衝擊石塊水花四散濺出,水大石眾,猶如滾動的雪團,即興書“袞雪”二字並命人刻於河中礁石上。此石現存於漢中博物館,專家認為,從書法藝術上評判,“袞”字一撇一捺頗有動態之感,“雪”字則有靜態質感,行筆放縱不羈。風格圓渾流動,寓剛勁於柔和之中,猶如綿裡藏針,極具波濤澎湃之勢,堪稱書法之妙品。

一代梟雄,卻是書法大家

曹操唯一傳世書法

曹操雖善書法甚至造詣極深,但因政事、戰事繁忙,少有書寫機會,現留存於世的書作也就碩果僅存了。如果曹操不是在政治、軍事上佔用太多時間和精力,肯定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多產的著名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