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見證了工人群體的妥協,電影維護了礦工之子的夢想

上世紀八十年代,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為了刺激經濟,不惜以廣大工人群體的利益為代價,推行煤礦企業私有化改革私有化,最終,16萬工人走上街頭,開啟了長達一年罷工遊行示威。而讓民眾更加寒心的,是撒切爾夫人面對抗議者近乎無情的鎮壓手段。最終,工人群體失敗,他們的地位從此一落千丈,如今三十多年過去,英國底層的處境更加惡化……

歷史見證了工人群體的妥協,電影維護了礦工之子的夢想

《跳出我天地》(又稱《比利·艾略特》)就是以當年的罷工運動為背景展開。

一般來說,面對這麼沉重的歷史背景,電影氣氛也會相應的沉重起來,恰恰相反,這部進入英國影史百佳的電影卻是部鬧騰的兒童片。兒童片不代表主題膚淺,這部表面上的勵志電影,真真實實地講了兩個結局走向截然相反的故事。

11歲的比利·艾略特成長在一個礦區重鎮。在這個小鎮上,藍領階層佔大頭,為了讓男孩們更有男子氣概,鎮上的男孩似乎無一例外都要學拳擊。與之相對的,女孩們則學芭蕾。

歷史見證了工人群體的妥協,電影維護了礦工之子的夢想

比利的家庭絕對說不上溫馨,哥哥和父親都是罷工隊伍的一員,每天衝在抗爭最前線,電影中的他們大部分時候都是戾氣沖天,惹不起的那種;母親早早去世,家裡唯一的女性是個經常離家出走、患有老年痴呆的奶奶。

這天,體育館的一樓被臨時佔用給罷工的工人當流動食堂,原本在一樓的芭蕾舞班級只好挪到了二樓,和拳擊班共用場地。本來打拳就很混的比利,被意外開發了他的舞蹈天賦。

歷史見證了工人群體的妥協,電影維護了礦工之子的夢想

不過,成長環境裡的雄性氣息實在太過猛烈,起初比利對於芭蕾舞這個想法,心裡並不很認同,所以即便他開始偷偷瞞著父親去上舞蹈課,甚至為了一本買不到的芭蕾舞書籍而去偷書,比利始終是在彆扭地做這件事。

歷史見證了工人群體的妥協,電影維護了礦工之子的夢想

在一個被威爾森太太(芭蕾舞老師)訓斥動作不夠有力的場景中,導演切入另一邊正在遊行示威的工人隊伍。一邊是僵硬起舞的孩子們,一邊是憤怒抵抗的罷工工人,兩個完全不搭邊的場景就這樣惡搞般地被結合在一起,配合上節拍,竟也有一致的韻律,十足的英式無厘頭。

歷史見證了工人群體的妥協,電影維護了礦工之子的夢想

直到被拳擊老師(和父親一起參與罷工的工友)無意揭穿(比利一直拿著拳擊課的錢去繳芭蕾舞課的費用),父親才發現兒子竟然瞞著自己去做女孩子才做的事。此處是一場腥風血雨,父親的暴怒和反對,讓比利更加確定了學芭蕾舞的決心。

歷史見證了工人群體的妥協,電影維護了礦工之子的夢想

內心接受了自己,家人卻開始反對。威爾森太太是典型的後半生失意,她的婚姻和事業皆失敗,如今淪落到一個工業小鎮當舞蹈老師,所以她希望比利不要放棄,她向比利透露關於進階皇家芭蕾舞學院的想法,這倆整天吵吵鬧鬧的師生終於在某件事上達成一致。為了儘快提高基本功,威爾森太太開啟了免費的一對一輔導。

跳舞需要感覺,她讓比利去找一些對自己有特殊意義的物件,比利找了一堆,其中包括母親留給他的信。正要煽情時,畫風一轉,比利古靈精怪地掏出布吉舞的磁帶,方才的情緒瞬間拋諸腦後。這段突如其來的布吉熱舞,此時此刻比任何形式的煽情都更具生命力。

歷史見證了工人群體的妥協,電影維護了礦工之子的夢想

就算比利沒有在被父親抓包,可家裡的煩心事仍然不斷地給比利新增心理上的負擔。示威程序並不順利,年輕氣盛的哥哥和略顯疲態的父親之間開始出現分歧。在一次擅自做主的反擊之後,哥哥被警察暴打在地,隨後被扔進監獄,比利的面試機會就這樣錯過了。

歷史見證了工人群體的妥協,電影維護了礦工之子的夢想

歷史見證了工人群體的妥協,電影維護了礦工之子的夢想

威爾森太太第一次找到比利家時,剛被保釋出來的哥哥還憋著一肚子火呢,於是雙方陣營開始了一場有些滑稽的咆哮式的對罵,這一段看得人莫名解壓。比利被夾在中間急得跳腳,最後索性狂魔亂舞起來,這段又急又恨的舞蹈絕對可以稱得上這部電影的高潮片段之一。

歷史見證了工人群體的妥協,電影維護了礦工之子的夢想

歷史見證了工人群體的妥協,電影維護了礦工之子的夢想

被逼急的比利開始了即興舞蹈

電影在盡情發揮想象力之餘,也沒有落下背後深刻的時代意涵。從威爾森太太和艾略特哥哥的對罵中,我們可以窺見一些時代密碼。艾略特一家和威爾森太太其實分屬兩個階層,一個是工人階級,一個是小鎮上少有的中產階級。哥哥的憤怒無意中透露出他的偏見:威爾森太太教比利跳舞,就是在引誘他做一個工賊。一個關於比利未來的爭執瞬間上升到階級對抗,某種程度上,這也還原了當年那場罷工運動對抗的本質。

這個在電影前半段無比強勢的父親,此時反倒沉默無聲,他或許意識到了工人階級的希望渺茫。

歷史見證了工人群體的妥協,電影維護了礦工之子的夢想

父親的沉默和哥哥的暴躁形成鮮明對比

長期的罷工拖垮了很多礦工家庭,這一年的冬天,就連取暖都成了問題。為了生存,父親甚至把家裡的鋼琴砍了當柴燒,這臺鋼琴,是母親生前留下來的。

歷史見證了工人群體的妥協,電影維護了礦工之子的夢想

父親這個膽大心細的男人其實很在乎自己的妻子,砍琴這個動作無疑刺激到他了。這個大部分時候都很堅定的男人,此時陷入了痛苦的自我懷疑:罷工發展到這一步,究竟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對的還是錯的?

在平安夜這天晚上,父親第一次認認真真地看到兒子跳舞,於是他連夜跑到威爾森太太家,請求她再給比利一次機會。第二天,他就坐上了復工的大巴,成為自己當初反對的那波人。

歷史見證了工人群體的妥協,電影維護了礦工之子的夢想

歷史見證了工人群體的妥協,電影維護了礦工之子的夢想

哥哥此時看到了父親

全片的基調都比較輕鬆活潑,唯有這一刻,嚴肅得令人哽咽。如果再年輕一點,我可能會完全被芭蕾夢這條線吸引過去,可現在,父親這條支線更令我動容。

電影的結構在此時變得無比清晰。一個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罷工運動,一個是電影虛構出來的小男孩追逐芭蕾夢的故事。電影將這兩者做了一個完美的結合,父親和哥哥抵抗著時代的巨浪,而比利又間接承受著他們的壓力,作為在一個家庭裡發生的兩件事,父親和哥哥的罷工,與比利的芭蕾夢相互交叉、影響,最終走向不同的結局。

歷史見證了工人群體的妥協,電影維護了礦工之子的夢想

歷史見證了工人群體的妥協,電影維護了礦工之子的夢想

此時的比利可能完全沒意識到父親和哥哥正經歷著怎樣艱難的時刻,這不僅是對生活低頭,更是對自己的信仰低頭,是一種徹底的自我背叛。我們總會讚賞那些堅持到底的人,但在這部電影裡,放棄時更需要勇氣的一項選擇。

歷史見證了工人群體的妥協,電影維護了礦工之子的夢想

當父親對著大兒子喊出那句“給他一次機會,他可能是我們唯一認識的一個天才”,我感受到的不是希望,而是一種深深的無奈與絕望。後來,父親陪比利面試的時候,他的拘謹也讓我特別心疼。

關於夢想的部分我就不詳述了,當勵志片看完全沒毛病,但讓我真正在意的,是父親作為礦工的命運。無論是電影還是現實中,礦工都經歷了徹底的失敗。電影結尾有一個不聲不響但特別有力量的對比,隨著比利坐上離開小鎮的大巴,畫面切到父親、哥哥以及其他礦工,面無表情地下降到礦井更深處,在比利逐夢的過程中,有人為他永遠留在了原地。

歷史見證了工人群體的妥協,電影維護了礦工之子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