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去槓桿和外匯管制

一段時間以來,崔永元引出的娛樂風暴給了我們廣大群眾足夠的瓜吃,本著看熱鬧的心態,標題寫下了三個詞,看起來沒有什麼關聯,但生活其實就是這樣,很多時候都是有著內在的聯絡的。

今天我們就試著把這三個詞連在一起,跟大家講一個小故事。故事沒有主人公,有的只是內在的邏輯,所以大家看看就好。

故事的開始當然是要從范冰冰被罰了接近九個億的稅款來講起,這個過程大家都知道了,我們就不再重複。

但很多人關心的是這個事情和金融去槓桿有什麼關係?

其實邏輯很簡單,對於這種請了大演員有了大投入的電影來講,沒有多少投資人是願意完全拿自己兜裡的真金白銀去投的。很多情況下還是透過社會融資或者其他的一些資本運作手段來獲取投資電影的資金,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我們之前所說的放槓桿。

而之所以金融要去槓桿,就是因為有太多的資金在資本運作的市場上空轉,並沒有進入到實體經濟。那麼這裡邊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資金去投了電影,算不算進入實體經濟。

理論上來講文化產業是算實體經濟的,但是我國的娛樂圈水太深,實體經濟就不那麼實了,上述放槓桿出來的資金,其實大部分進了演員以及眾多娛樂圈從業人員的腰包,而關鍵是進了演員腰包之後還沒有交稅,這個事情就實在是說不過去了。

因此就有了一個明顯的邏輯,就是說放槓桿出來的資金透過娛樂圈的資本運作以後,轉而到了少數個人的手上。

而我們知道放槓桿的過程是有個資金派生的過程,也就是說所謂的基礎貨幣的貨幣乘數效應。

舉個簡單的例子,銀行本來有一個億,然後留了20%的存款準備金的前提下,有8000萬可以用來放貸,還放出去的8000萬存到別的銀行,在留了20%的保證金以後,又有6400萬可以貸出去給到市場上。最終一個億的存款就可以派生出五個億的資金。除了留下的存款準備金以外,剩下的四個億被派生出來的資金就進入到了市場上。

而簡單講的話,放槓桿之後進入了娛樂圈的這四個億資金多數就進入了我們前面所講的演員以及相關人員的手裡,成為了他們的存款。

而回想到我們前面講的貨幣乘數的效應,他們的存款進而可以繼續派生出更多的資金,這就是進一步的資金放槓桿效應。

因此根據國稅總局的規定,娛樂圈的從業人士要在今年12月31號之前主動補繳相應的稅款。那麼補繳的這眾多的稅款,就把之前透過放槓桿放出來的資金,重新收回到了國家手裡,自然而然也就起到了去槓桿的作用了。

那麼這一切又和資本管制有什麼關係呢?當然有關係,放槓桿之後的錢進了娛樂圈,如果最終形成演藝人員的存款的話,那麼它會派生出來新的資金產生後續的放槓桿效應,但如果反過來,她們並不是存在國內的銀行,而是千方百計透過各種渠道換成美元,要轉移到境外。這就涉及到了我國外匯資本管制的問題。

於是一個新的關注點就來了。這麼多的娛樂圈人士,有多少是在海外買了豪宅的,那麼在外匯管制的背景下,海量的外匯資金是如何轉出境外的,必然會是監管層下一個關注的焦點。

風暴遠未停止。我們作為吃瓜群眾,就搬著小馬紮看戲好了。

當然說到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我們這篇文章就是個故事,大家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