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戲並不怎麼好看,豆也沒那麼好吃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魯迅

《社戲》:戲並不怎麼好看,豆也沒那麼好吃

《社戲》是魯迅先生於1992年寫下的短篇小說,以兒時生活為基礎,用第一人稱寫看三次社戲的經歷,兩次是成年的時候在北京看的京戲,以此是兒時在故鄉紹興看的社戲。文章在初中的課本中,不過被刪減了很長一段的開頭,前面兩次看戲的經歷沒有提到,可能表達的並不美好,不過要是沒了開頭,文章結尾的那句話還是少了些東西。

戲曲在如今越來越不時興了,長長的調子,再加上聽不懂臺上在唱什麼,很多年輕人都不喜歡了,雖然有一些人還在堅持傳承。我聽不懂戲,也看不懂,所以喜歡不來,像我一樣的年輕人佔大多數。家裡人沒有接觸的,那估計更沒機會接觸了。

《社戲》:戲並不怎麼好看,豆也沒那麼好吃

小時候看電視,戲曲頻道就那麼一個臺,中央幾來著,忘記了,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了。有興起,就有沒落,當下給人以視覺衝擊的節目太多了,大家喜歡有觀賞性的,畢竟作為觀眾,只是圖個樂。

《社戲》貌似沒什麼地方可講的,幾個小孩去看戲,迅哥留下了珍貴回憶。回味童年的美好時光,這個主題思想沒啥可談的了,聊聊邊夾的地方。

“我”在外祖母家的時候吃飯少,外祖母發覺了,認為是他們待客不周。在如今這個年代,待客之道漸行漸遠了。外祖母是媽媽的媽媽,也就是姥姥,也是十分親近的關係了,那時候要講求禮節,得讓客人吃好喝好,高高興興,當然這是基本,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不同,待客之道要遵守點不一樣,什麼迎客,敬菸,敬茶,送客都有講究。

《社戲》:戲並不怎麼好看,豆也沒那麼好吃

可能我還年輕幼稚,生活周圍的人大抵與我相差無幾,對於繁文縟節那一套並不瞭解,也不喜歡,對於待客之道拋於腦後,總該有些不對的,作為禮儀之邦一份子,該有的禮節不可棄。

可能是社會進步得體現,新興的道理與傳統對於像我這種慢性子的人不那麼友好,進步的太快,跟不上就很悲哀,什麼網路熱詞,什麼國際形勢,什麼上熱搜了,不大瞭解,一方面是興趣使然,再一個我不瞭解有啥可關注的,

關於待客之道要是大家著重去關注它,那我感覺就失去了情意,本來都是親人,搞得那麼生疏,大過年的,過於注重禮節,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

《社戲》:戲並不怎麼好看,豆也沒那麼好吃

文章的名字雖然叫社戲,其實戲並不怎麼好看,迅哥那天晚上吃的豆子也不見得多好吃,而那晚的美好回憶卻勾起了無數人的童年,成年了,做什麼事都瞻前顧後,沒有了小時候的純真。

童年的美好不是因為它屬於小時候,而是那些一起玩耍的朋友,我不覺得一個人天天玩泥巴能高興,回憶的美好總是有人存在的影子。或許經歷的事情不那麼好,不過還是會成為珍貴的回憶。文中迅哥的戲不是也沒看完?但依舊最好看的戲。

魯迅先生給人帶來溫暖的文章不多,大多是寫童年回憶的。每當我們能體會到事物的不可複製性,就成長一次。童年如此,夥伴如此,親人如此,這樣一想結局是無奈與感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