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為你好”成為藉口,嚴格要有邊界

最近大火的《朗讀者》,讓我們重新認識了董卿:飽讀詩書,才情兼備。他是父母的驕傲,更是孩子的榜樣。

在別人看來她擁有令人羨慕的一切。事業有成家庭幸福,而在一次採訪中,卻暴露了自己的童年心酸。

不要讓“為你好”成為藉口,嚴格要有邊界

董卿有一個特別嚴厲的父親,從小父親規定不允許照鏡子,不允許穿新衣服,擔心影響學業。說到這裡董卿一度淚如雨下,一個具有豐富主持經驗的人對情緒把控應該是很好。但說到童年的這些事,卻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壓抑。

為什麼有好多人在回憶到童年的時候,嚴厲的父母是他們離不開的話題。父母為什麼喜歡用嚴厲方式管教自己的孩子 ,無非有兩個原因:

認為孩子自制力差,只有嚴厲才能管好。

認為養不教,父之過,

來自於家長的羞恥感成為了“為你好”的藉口。

我們東方傳統觀念認為只有嚴厲方能管教。所以特別是老一輩的父母,一向信奉棍棒出孝子。

但他們忽略了嚴厲的邊界,當超出這個邊界的時候,很可能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過於嚴格的管教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抹殺天性,長期壓抑會變得叛逆暴力。

面對嚴厲的管教,年幼的孩子受壓抑的同時他們會也模仿。《超級育兒師》中記錄過這樣一位單親媽媽,因為工作壓力大,每天下班回到家,第一件事一定是訓孩子,而且非打即罵。

一個6歲的孩子,不敢反抗媽媽。而當媽媽不在家的時候,就對姥姥暴力相向,神情和態度與母親如出一轍。當這位媽媽看到回放的片段時,懊悔的痛哭。

不要讓“為你好”成為藉口,嚴格要有邊界

2、過於追求完美,固執、做事極端。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條新聞:強勢的媽媽說一不二,平時孩子必須百分百的服從,不可以有一點異議。有一天,姥姥給孩子洗了一串葡萄,不小心葡萄粒掉了一顆,孩子哭鬧不止,一定要姥姥把掉下來的葡萄粒接回去。看似不可理喻的要求卻是媽媽嚴厲教育的“成果”。

3、不自信,遇事緊張

這就要提到我們大家非常喜歡的徐靜蕾,活出了每一個獨立女性都想成為的樣子。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有自己的愛人陪伴,無拘無束自由的生活。

老徐寫得一手好字,而這也得益於父親嚴格的教導。但是每每提起父親,她都會感嘆父親太嚴格了,特別懼怕父親,直到現在她見到父親還緊張,她也坦言這使她特別不自信。

我從不否定嚴格管教,重要的是怎樣做到嚴格不過界。

對範圍的選擇

1、首先要明確那些行為是必須嚴格管教的,當孩子有以下行為時,例如說髒話,打人,偷東西,家長要對這些行為絕不姑息。再嚴厲都不為過。

2、對於孩子非故意行為導致的問題,引導好過批評。

我家魔丸三歲的時候,吃完飯幫我收拾餐桌,端盤子的時候走的太快,菜湯散了一身,她當時弱弱的說了句:“媽媽,散了”。我若無其事的接過盤子:沒事,去換件衣服吧。“好!”她轉身高興的跑開了。請理解孩子,請允許他犯錯。

3、我們對孩子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最應該嚴格管教。

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

成為一個自律的人。

對頻率的掌控

經常性的嚴厲和苛責會讓孩子不知怎樣自我管理,只會完全服從,一旦沒有了約束就容易放縱。這種危險的教育就是一顆定時炸彈。

不要讓“為你好”成為藉口,嚴格要有邊界

嚴格不是棍棒教育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育兒方法值得我們學習,特別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考驗的是家長控制情緒的能力。當你能以一個平常心來看待孩子犯錯,孩子的無理取鬧沒有了觀眾,自然要早早謝幕。

美國教育學家簡。尼爾森,提倡既不懲罰也不驕縱,有規矩也有自由的正面教育。

良好的溝通才是管教的基礎,其實孩子是最講原則的。常常不守規則的卻是父母。父母常常說一套,做一套,你讓孩子如何是好?

育兒先育己,身教勝過言傳。

我是囧媽,愛育兒,愛分享!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