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誰成就了《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

很少有電影能像《我不是藥神》那樣用商業片的方式講了一個非常具有社會意義的故事,這部電影感人而又震撼,其中每一個角色的人物都塑造的很飽滿,甚至連配角都呈現了出彩的演出。

究竟是誰成就了《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

可它的感人不是硬拼湊著矯情的片段和過分渲染悲傷的情緒來促使觀眾流淚,而是那種透過螢幕都能讓你感受到悲涼和絕望。它的震撼不是大人物的壯舉,是一個市井小民的心境歷程,是面對過人間百味、經歷過悲歡離合後的成長。

可以說電影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性格分明,人物的態度轉變絲毫不顯突兀,你能明白他們的苦衷,因此能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

究竟是誰成就了《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

究竟是誰成就了《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

《我不是藥神》截至目前的票房資料為6。42億,而這僅僅是正式上映的第三天。拿掉提前點映的一億不算,短短的三天就狂攬了5億多的票房,豆瓣更是給出了9。0的高分,堪稱里程碑之作。而《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並沒有請太過大牌的明星來參演,徐崢只是找準了觀眾的需求點,他更注重的是演員的演技和電影的品質。

究竟是誰成就了《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

當今的娛樂圈處在一種病態當中,當紅的明星們都在執著於對粉絲量和熱度的追求,從而忽略了對演技和自身素質的提高。他們瘋狂的賣萌,吸引大量的腦殘粉圍繞在他們周圍。他們用盡渾身解數不斷的炒作各種話題,從而讓自己持續的保持熱度。他們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有龐大的市場需求。當一部作品來臨的時候,劇組首先想到的都是邀請高流量,高熱度的當紅明星來參演,似乎請到了他們就保證了收視率和票房,為此不惜付出天價的片酬。這樣的現象如今更是有了愈演愈烈的趨勢,這也導致了個別演員的片酬水漲船高,而影視劇的品質卻越來越低。畢竟一部影視作品的製作成本是有限的,明星的片酬佔去了大半,自然就要擠壓其他各方面的成本,而製作成本的降低必然影響整部作品的質量。而觀眾們的眼睛是雪亮的,低質量的影視作品並不會因為有了流量明星的加入而獲得他們的認可。

《我不是藥神》讓我們明白,只有選對觀眾感興趣的話題,找對有演技的演員,保證充足的製作成本,才能拍出品質和口碑皆佳的作品,也才能獲得廣大觀眾的喜愛。一部作品,只有獲得了觀眾的認可才會產生裂變效應,才有可能獲得好的收視率和票房,而粉絲帶來的往往都是曇花一現,當繁華落盡,一切就猶如過眼雲煙般消散了。《我不是藥神》就像一粒石子,落入了娛樂圈這攤“病態”的湖水裡,激起了一陣陣的漣漪。我們也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影視工作者能認清本質,迴歸理性,給大家帶來更多像《我不是藥神》這樣的優秀作品,我們期待著!

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