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關成敗得失,但求問心無愧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仗劍前行,我們才能成功。”伏爾泰如是說。

這把劍,叫勇氣。

《亮劍》這部小說中,李雲龍是個張嘴老子,閉嘴罵娘,目不識丁的大老粗。他性子急脾氣暴,打起仗來不要命。

但他不冒進不莽撞,粗中有細,陽謀陰謀皆不在話下,克敵制勝手到擒來。

在讀完全書之後,方才領悟,作者都梁為小說取名亮劍之深意——兩位劍客,狹路相逢,哪怕明知自己劍術不及對方,明知是死,也必須亮劍。

亮劍是個動作,一位真正的劍客在面對對手時的一種態度、一種尊重、一種無畏、一種決心。

在接到總部發出的包圍並消滅長崎大隊的命令後,李雲龍帶領的獨立團,在人員裝備皆明顯遜於敵方的情況下,多方謀劃,果斷出擊,最終憑藉匪夷所思的刀槍混戰,將山崎大隊全部殲滅。

日本侵華總司令岡村寧次對晉中進行大掃蕩,李雲龍的部隊也在戰鬥中損失慘重,騎兵連在最後的對決中,在沒有子彈的情形下用刺刀戰鬥到最後一刻,獨立團也只剩下了不到一個連的人手。但獨立團還在,掃蕩沒能讓它消失,反而激發它成長成熟起來。

這是李雲龍向日本鬼子亮劍。

和平年代終於到來,李雲龍的政治觀點與“文革”時期的權力話語南轅北轍,當他得知老搭檔趙剛夫婦因不堪迫害自殺後,他如發瘋一般,痛苦、困惑。當大規模武鬥蔓延到李雲龍部所在城市時,他終於忍無可忍,為挽救群眾而再次亮劍。他指揮部隊秘密出動,破壞造反派的武鬥。李雲龍從戰鬥英雄淪為“現行反革命分子”,被公開批鬥。戰士們救出李雲龍,勸他外出躲避。但他拒絕了。回到家中後。他拿出手槍,結束了自己倔強不屈的生命。

這是李雲龍向愚昧、錯誤、扭曲的時代亮劍。

他明知這一次亮劍的結果是死亡,卻依然選擇以死亡的方式向這個至暗時刻亮劍。即使那瞬間的光亮那樣微弱,卻足以照出他作為一個軍人,一個人的正義和尊嚴。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仗劍前行,我們才能成功。”伏爾泰如是說。

這把劍,叫“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論語·憲問》有云: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子路夜裡住在石門,看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子那裡來。”看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心中已知其不可為,卻仍“為之”,緣何?

因其不問可不可為,只問應不應為。

凡事不預先求結果,只看該不該做。若該做,則盡力去做,全力去做,盡人事,而後聽天命,問心無愧。

若不該,縱有十足把握,也自巋然不動。

生於這世間,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不可推卸。

很多時候,看起來沒有路的時候,需要我們去走,那我們就必須前行,在這沒有路的地上蹚出一條路來。

無他,只因這是屬於我們的責任和義務,當仁不讓,義不容辭。

無關成敗得失,但求問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