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風雨飄搖中的暗夜,終會遠去,黎明也終將會到來

《瓦爾登湖。梭羅》中有一句話:唯有我們覺醒之際,天才會破曉,黑暗籠罩,但黎明終會重現,那就是光耀璀璨的新生。

1930年代的上海仍舊歌舞昇平,到處是濃妝豔抹的麗人,車水馬龍的碼頭,吳公館家正準備迎接從鄉下來滬的吳老太爺。這場興師動眾的迎接非但沒有讓吳老太爺滿意而歸,反倒是因為過度的刺激,讓吳老太爺當晚一命嗚呼。

小說《子夜》從吳老太爺出場、去世開始,引出繁華的上海灘並非表面上的一片平靜,戰爭、公債、民族工業彷彿都如架在弓上的箭一觸即發。

《子夜》小說以1930年5、6月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社會的各種矛盾和鬥爭。而全篇40萬字的描寫中,對於吳蓀甫性格、心理上的描寫更是傾注了極大的筆墨。同時,吳蓀甫心理上的變化,也自始至終貫穿了全文。

《子夜》:風雨飄搖中的暗夜,終會遠去,黎明也終將會到來

1、內戰之前的躍躍欲試、自信從容

舊上海也不再是人們的溫柔鄉,自不同的戰亂的訊息走進人們餐桌的報紙後,大部分人漸漸麻木,繼而生出些許的慶幸。雙橋鎮的失陷就是這樣呈現到吳蓀甫的眼前。較之別人不同的是,雙橋鎮是吳蓀甫的家鄉,那裡傾注了吳蓀甫更多的心血和理想。面對這樣的情形,吳蓀甫氣氛轉為憤怒。他有著與林佩瑤截然相反的態度。

林佩瑤說:一個人的理想遲早總要失敗!

她的態度的消極悲觀的。而反觀吳蓀甫,一句怒斥:“什麼話!”

則更加的鏗鏘、堅定。對於吳蓀甫這樣的工業企業家來說,他有著不一樣的手腕,自然也有不一樣的自信。剛強堅韌而富有自信力的他,知道用怎樣的手段去撲滅他的敵人。

在那一刻,他有能力,有信心,有意願去挑起自己事業的大梁。

《子夜》:風雨飄搖中的暗夜,終會遠去,黎明也終將會到來

2、解決工潮後的淡定從容

作為工業資本家的吳蓀甫在大環境的動盪下想要維持著工業發展,也免不了會出現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雙方的矛盾。而這矛盾則主要體現在薪資及工人罷工問題上。在集體工潮出現後,吳蓀甫的態度和手腕是強硬的。而在這個階段,吳蓀甫面對民族工業的凋零之勢有著清晰的立場和信心。在這場看不見的硝煙中吳蓀甫依然有著堅決的勇氣,他的情緒起伏並未被失敗所影響,反而是越挫越勇。

他唯一盼望的是愈快愈好地明白了失敗到如何程度,以便在失敗的廢墟上再建立反攻的陣勢。

而在當得知工潮已經解決之後,他的情緒從頹敗、憤怒、堅勇繼而轉變為輕快、淡定,從容。那是一場經歷過暴雨襲擊後的安靜與平和。

也罷,這是開市大吉!將來我們再幹!

突出重圍的吳蓀甫在面對前面的困難重重時依然有著無盡的期望和勇氣,這是一個企業家該有的胸襟和魄力。

3、命運急轉之下是吳蓀甫的無能為力

在金融資本和工業資本的明爭暗鬥中,吳蓀甫最終還是走向了金融資本的博弈之路。也就是在這條路上,吳蓀甫的心理描寫從曾經的堅定逐漸轉變,他的慌亂、蒼白,他的急迫、無奈,還有他的不理性全都從內心爬了出來。

那些濛濛的細雨變成了傾盆直瀉,他的病也排山倒海般襲來。電話聲是急迫的,心情是壓抑的,此時的吳蓀甫早已不再是曾經那個雷霆萬鈞的企業家,反倒更像是一個投機博弈的賭徒。

面對即將而來的慘敗,吳蓀甫早已經迴天無力。

結語:

《子夜》作為描寫中國社會現實的通篇鉅著,在吳蓀甫的種種心理描寫中,展示了接下來中國工業未來的命運。縱觀吳蓀甫的慘敗,不能不歸結於社會的動盪,然而,在吳蓀甫即將倉促離去的那一刻,我也看到《子夜》之後終將迎來的黎明。

吳蓀甫蹶然躍起,轉臉對丁醫生微微笑道:“丁醫生,你說避暑是往那裡去好些?我想吹點海風呢。”

那一瞬間,我知道這個民族工業的企業家他的打不倒的精神又回來了。即便面臨現在的失敗,他依然能夠等到子夜之後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