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乾隆十全武功中,最大的敗筆,3徵緬甸的清緬戰爭

清緬戰爭指18世紀 清朝與 緬甸發生的一場戰爭。最後清緬兩軍都損失巨大。清軍雖勝憂敗,緬軍由於怕清軍和泰軍夾擊,便投降。

你不知道的乾隆十全武功中,最大的敗筆,3徵緬甸的清緬戰爭

乾隆30年(1765),緬甸軍隊開始不斷侵入中國雲南普洱地區進行騷擾,新任雲貴總督,年逾七旬的劉藻親赴思茅駐紮抵禦。由於緬人以小股兵力遊擊清軍,劉藻雖東截西堵,偶有小勝,然疲於奔命,卻始終未能退敵。入秋以後,緬人飽掠而退。劉藻竟以緬軍聞風遁去,清軍大捷上奏朝廷。進入冬季,緬軍再次分路侵擾,劉藻再次兵敗卻委罪他人,向朝廷參奏下屬冒進。乾隆皇帝念及劉藻本屬書生。軍行機宜非所嫻習,故不責其以所不能,然亦難勝總督之任,降補湖北巡撫。劉藻接到乾隆的降職詔後,未等新任總督到來便惶恐自殺。乾隆得知劉藻死訊,諭地方官通知其家人“將來旅櫬回籍,止可照常人歸葬”,不得立墓碑書刻原任總督及歷官事實。

你不知道的乾隆十全武功中,最大的敗筆,3徵緬甸的清緬戰爭

乾隆31年3月,深受皇帝信任的新任雲貴總督楊應琚(歷任兩廣總督、閩浙總督、陝甘總督,雲貴總督,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師銜,官拜東閣大學士)指揮清軍乘緬人退去之機,迅速收復了邊境失地。本來事情至此,大局已結,楊應琚只要留心設防,加強土司管理,鞏守邊疆即可。豈料楊應琚貪功冒進,傳檄緬甸,稱天朝有陸路兵30萬,水路兵20萬陳緬邊境以待投降,不然則進討。而當時清軍調集僅不足2萬陸路兵,水兵則並無一人,完全是虛聲恫嚇。緬甸國王得知清軍入侵訊息,集結3萬精兵分四路大舉反攻,聲勢浩大。清軍出關僅數百人只抵抗兩天就敗退而回。緬軍乘勢從雲南邊境的5個關口同時侵入。清軍缺乏準備,紛紛潰敗,被迫後撤。時緬兵四出,到處焚掠村寨,擄掠人財,楊應琚卻謊報清軍殺敵上萬,緬甸請求罷兵歸順。乾隆根據前方事先所繪地圖,知緬軍已侵入國內,所謂殺敵上萬,全是一派謊言。在派人調查核實的基礎上,令輕開邊釁的罪魁楊應琚自盡。

你不知道的乾隆十全武功中,最大的敗筆,3徵緬甸的清緬戰爭

乾隆32年9月,伊犁將軍明瑞接替雲貴總督之職,併兼兵部尚書,經略軍務。他在乾隆帝的錯誤命令下,率清軍分兩路出境攻緬。清軍自帶兩月口糧,因馬匹不足,用牛馱運,一路緩慢行走,使緬軍有充分準備。戰爭中,緬軍先是主動後撤,並在清軍糧盡時大舉反攻。次年2月初,明瑞在後撤途中,被數萬緬軍包圍,除少數清軍突出重圍,明瑞與諸將士大部犧牲。清軍此次失敗,乾隆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他不得不下詔承認“是朕之蔑視緬酋,未為深思遠計,不得不引為己過者”。乾隆下令厚葬明瑞,於北京建旌勇祠祭祀陣亡將士,並將不能救護明瑞的參贊大臣額爾登額與提督譚五格處死。

你不知道的乾隆十全武功中,最大的敗筆,3徵緬甸的清緬戰爭

乾隆33年2月,皇帝不顧大臣的反對,以及緬甸提出的休兵議和願望,固執的任命傅恆為經略,再次大舉徵緬。傅恆是皇帝的小舅子,歷任內務府大臣、戶部侍郎、軍機大臣、官拜保和殿大學士,封一等忠勇公,是乾隆倚重的重臣。他於同年7月打破慣例,冒瘴出師,沿途未遇緬軍主力,深入近2千餘里。士兵多水土不服生病,傅恆也染痢疾,一路艱辛,終在被稱為緬甸水陸要衝、首都阿瓦屏障的老官屯與緬軍對峙,兩軍相持不下。以後,緬軍首先提出議和,此時傅恆率出關的3萬多清軍僅剩1萬3千人,故未等議和開議,清軍即班師回國。乾隆35年(1770)初,傅恆無功班師回朝即病逝。乾隆經此役表示“今審時度勢,自當知難而退”,方不再堅持徵緬。此後近20年,議和其實均未談成,只不過是雙方各被其它戰事纏身,中緬邊境才暫無警報。

你不知道的乾隆十全武功中,最大的敗筆,3徵緬甸的清緬戰爭

以上便是清朝乾隆時期徵緬之役的簡要經過,這說明在乾隆皇帝標榜的十全武功中,也有敗績。把充滿失敗的戰爭列入十全武功,實在是湊數而已。

然而,乾隆80大壽時,卻有了可下的臺階:緬甸國王孟雲因內外交困,懼怕清朝與暹羅(今泰國)夾擊,在早前即派使者投書進貢的基礎上,再次派使者祝壽進貢,要求恢復通商和冊封,乾隆即冊封其為緬甸國王,恢復正常貿易。中緬糾紛遂以緬甸納貢投誠,正式成為清朝屬國而完結,但此時距清緬戰爭結束已整整2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