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俗氣的長相,還不是因為你藝術的品位不高

昨天參加一個主題是文藝復興的活動。大家不約而同討論到托馬斯·曼的《死於威尼斯》。

這是我極愛的一部小說。而根據這部作品改編的電影《魂斷威尼斯》,也是梁朝偉的最愛。作品充斥著大量古希臘埃斯庫羅斯式的古典悲劇精神,所以,

從文藝復興這個主題出發,穿過波提切利、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最終迴歸到這個作品上,實在妙不可言。

你喜歡俗氣的長相,還不是因為你藝術的品位不高

電影《魂斷威尼斯》

《死於威尼斯》講述了一個極端的悲劇:主人公阿申巴赫是一位處於瓶頸期的作家,他來到威尼斯度假,邂逅了同旅店的波蘭少年,並被其希臘雕塑般的容顏震撼,從愛慕至迷戀,最終難以自拔,命喪於威尼斯嚴重的瘟疫中。

“他臉色蒼白,神態幽嫻,一頭蜜色的鬃發,鼻子秀挺,而且有一張迷人的嘴。他像天使般的純淨可愛,令人想起希臘藝術極盛時代的雕塑品。”

改編電影《魂斷威尼斯》時,導演對角色演員更是精心篩選。波蘭少年的扮演者伯恩·安德森,

在當時被譽為了“世界第一美少年”。

你喜歡俗氣的長相,還不是因為你藝術的品位不高

伯恩·安德森

人們讚美藝術,追求審美的高度,“希臘極盛時代的雕塑”或許就是帶有終極性質的思考。正如昨天討論會上所說,文藝復興屬於未來的考古學。

其實,我們對那個時代的產物,已經有了歸納性的美學評判。

當初讀這部作品時,我便摘錄了大量的片段。其中,對波蘭少年的描述,有大量篇幅是屬於對藝術美感的讚美。這種微妙的結合,已遠遠超越文學本身的高度,強烈的衝擊感,可以直至藝術殿堂。

再打個比喻,今年奧斯卡的大熱影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同樣是一部帶有“文藝復興美感”的作品。電影的片頭,是各式的雕塑幻燈片,這不僅暗喻了人體的美學構造,也暗示了對藝術美的追求,是完全可以超越生理界限的。

你喜歡俗氣的長相,還不是因為你藝術的品位不高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所以,在電影中,有一場雙方出海打撈雕塑的戲份。這是最精彩的轉折。

愛情,本來自於藝術。

電影之外,埃利奧的扮演者

蒂莫西·柴勒梅德(甜茶)得到了很高的評價。除了對角色有著完美的詮釋,很多影迷在定義他的外貌時,多用如下的形容:羅馬長相,義大利少年、希臘雕塑。

你喜歡俗氣的長相,還不是因為你藝術的品位不高

蒂莫西·柴勒梅德

是的,“希臘雕塑”這個定義再一次出現,無疑,它已經成為一門特殊的美學品讀。

蒂莫西·柴勒梅德,是羅馬走出的美少年,本屬於義大利的夏天,他在電影中的角色,值得擁有自然界限中所有的愛慕。

審美,是站在藝術之上的。媚俗的氣質,往往缺少美的核心,也就是現在常被大家掛在嘴邊的“高階感”。

藝術感缺失的人,往往會被這種媚俗所吸引。

所以,瞭解藝術,還是很重要的。陳丹青曾說,“審美”不是教出來的,你長著眼睛,你是活人,“看”就是了解,會“看”,就會了解。

不如從今天起,先做一個“會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