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衣”排在“衣食住行”的前面?

有人問我,為什麼“衣”排在“衣食住行”的前面?

這,你還真問著了,這事我也是有點糊塗了。“民以食為天”,怎麼著也得把“食”放在前面吧!

其實啊,“衣食住行”,在古代沒這種叫法。而是近代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在《民生主義》中提到的:大家都能各盡各各義務,大家自然可以得衣食住行的需要。

你瞧,答案在這了。那你又問了,孫中山憑什麼把“衣”放到前面。

是啊,他有什麼資格?這事,說來話長。

在遠古社會,就是人類還沒走出森林那會兒,人是不穿衣服的。後來讀《聖經》的人都知道,亞當和夏娃偷吃了禁果,知道赤身裸體的不好看,於是學會了穿樹葉編織的衣服。

當然以上只是神話故事,經不起推敲。在遠古茹毛飲血的時代,生產力低下,人們若想禦寒取暖,只有點火。問題是在家行,怎麼烤火沒問題,那出門怎麼辦?總不能舉著帶著吧!

為什麼“衣”排在“衣食住行”的前面?

這時候就有聰明的人,以樹葉做原料編織成衣,其他的人紛紛仿效。當然這也有問題,樹葉太薄又易碎,按照現在的話說質量不過關啊!於是,有人打獵的時候,把動物的皮毛割下來,曬乾,做成了獸皮衣服。這下解決了大問題。

那個時候能穿上獸衣的人,一定是主要勞動力,而且孔武有力的。所以你看,穿樹葉沒多大能耐,穿獸皮的沒人敢惹,不知不覺人們都先看衣裳後看人了。這話這麼一說,似乎“衣”排在“衣食住行”前行得通了。

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了原始社會,人們不知道你吃什麼,但肯定知道你穿什麼。隨著絲、麻、帛登上歷史舞臺,人們更加註意穿衣服了。到有了國家又不一樣了。比如夏朝,那個時候什麼印染技術不過關,染的衣服多是青色,淺的青,深的就是黑了。就這烏七八黑的衣服,還得是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得上。

為什麼“衣”排在“衣食住行”的前面?

我國衣服的歷史可謂淵遠淵遠流長。《鑑略·三皇紀》:“襲葉為衣”,《物原·衣原第十一》:“有巢始衣皮”。所以你看,連誰教穿衣服的都找了出來。這個時候,不管怎麼招吧,反正有一些人都能穿上衣服了。

到了春秋戰國,各個國家互相攻伐,亂成一鍋粥了。可以說是民不聊生,哀鴻遍野。這個時候人們的迫切要求就是穿上吃上,於是有了豐衣足食這個詞。《戰國策·秦策五》:“今加田疾作;不得暖衣餘食”當然,這只是豐衣足食的雛形,到了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五:“堂頭官人,豐衣足食,所住無不克”,於是豐衣足食確定了下來。但是你看,“豐衣足食”,“衣”還是排在“食”的前面。

為什麼“衣”排在“衣食住行”的前面?

而歷史各個朝代,赤、黃、黑、白、青輪流坐莊,這叫五行相生。這個時候人們溫飽解決了,開始注重款式了,穿的衣服也是五彩斑斕了。只是到了清朝,黃色成為皇帝特有的顏色。封建王朝滅亡了,人們選擇的衣服顏色多了起來。花樣翻新,變化無窮。人們樂意穿啥就穿啥,反正穿著舒服好看就行。

而且你想一想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穿衣服,然後才洗漱吃飯。這麼說來“衣”排在“衣食住行”前面沒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