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與藥茶養生

周作人先生曾說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侯長青、巫娜 - 茶禪

侯長青、巫娜 - 茶禪

03:53

未知來源

中國茶道與藥茶養生

掃來竹葉燒茶葉,劈去松根煮菜根

茶,是伴隨了中國人幾千年的飲料。最早在《神農本草經》就有:“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的記載。飲茶的習慣,據說最早起於川蜀之地,至西漢末年,茶已成為寺僧,皇族和貴族的高階飲料。到三國時,宮廷飲茶更為普遍。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唐宋時代,飲茶之風大盛,茶宴是當時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到了宋朝,品茶之風就更盛了。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 “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能得皇帝如此鍾愛,則飲茶風氣之盛,可以想見。宋朝文人如歐陽修、蘇軾、黃庭堅、司馬光、蔡君謨等等,也都是品茗行家。這些文人雅士經常進行“鬥茶”。所謂“鬥茶”,即比賽茶的好壞和泡茶的技術,鬥茶必須精於茶理,並且大多選取上品之茶。明人屠隆在其所著《考盤餘事》中記載著一段蘇軾和司馬光之間關於茶與墨的辯論,是當時的一段佳話。蘇軾一生嗜茶,且精於書法。一次,司馬光想難倒這位大才子,就說:“你精於品茶和書法,想必知道茶與墨的三種不同特性,第一、茶是越白越為上品,而墨卻是越黑越好;第二、越重的茶是好茶,而越輕的墨是好墨;第三、茶越新鮮越好,墨則是越陳越佳。你怎麼會同時喜歡這兩種相對立的東西呢?” 司馬光滿以為蘇軾會對這個互相矛盾的問題無言以對。蘇東坡回答說:“茶之上品和墨之妙品都有沁人心脾的芳香,這是它們兩者共有的品性,也可以說是品德。就好像一個君子和賢人,可能一個長得好看,另一個卻很醜;一個面板白皙,另一個卻面板黝黑,但這種外在的表現卻不能影響他們內在的品質和德行。” 司馬光聞後,十分佩服。由此可見,蘇軾嗜茶、品茶,不僅僅是品嚐茶的味道,而是作為一種精神修養,這也是他對“茶道”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屠隆曾這樣評說:“茶之為飲,最宜精形修德之人。兼以白石清泉,烹煮如法,不時廢而或興,能熟習而深味,神融心醉,覺與醍醐甘露抗衡,斯善賞鑑者矣。使佳茗而飲非其人,猶汲泉以灌蒿萊,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識其趣,一吸而盡,不暇辨味,俗莫甚焉!”

中國茶道與藥茶養生

陸羽撰寫《茶經》而有“茶仙”的美譽

古人認為茶生於明山秀水之間,與青山為伴,以明月、清風、雲霧為侶,得天地之精華,為天地間之靈物。飲茶在古代是非常講究的一種藝術。中國古人在飲茶時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中國茶道的鼻祖陸羽在《茶經》中對飲茶之道作了詳盡的描述,包括鑑茶、選水、賞器、取火、炙茶、碾末、燒水、煎茶、酌茶、品飲等一系列的程式、禮法、規則。在唐代飲茶講究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講究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講究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鑑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在歷史的發展中,中國茶道形成了三種主要的流派。煎茶,鬥茶,功夫茶。煎茶就是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鬥茶是指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透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清代至今福建等地流行的工夫茶則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

中國茶道與藥茶養生

飲茶被中國人賦予了高雅的情趣

在中國,飲茶分為兩類,一類是“混飲”,即在茶中加鹽、加糖、加奶或蔥、桔皮、薄荷、桂圓、紅棗等,根據個人的口味嗜好而定。另一類是“清飲”,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損茶本味與真香的配料,單單用開水泡茶來喝。“清飲”又可分為四個層次。以茶解渴,大碗海喝,稱之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可稱之為“品茶”。如果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等,則可稱之為“茶藝”。而在茶事中融入修身養性、仁義道德、參禪悟道,這是中國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品茶是感官與心靈的至高體驗,因而品茶的要體現“和”“靜”。 茶須靜品,心淨則靜。靜,能使人明心見性,洞察自然,繼而反觀自我,方能體悟道德。正所謂:“大道全憑靜中得,豈在貪謀意外尋。”茶的味道平澹,清洌,苦澀,喝過後卻有淡淡的清香和甜甜的回味,這種融入生活一飯一茶的修行體驗,更與唐朝興起的禪宗是禪茶一味的投緣。

中國茶道與藥茶養生

“師傅,什麼是道?”“吃茶去!”

茶不僅是一種飲料,也是一種藥品。《神農本草經》中說:“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睡、輕身、明目。”梁代陶弘景在《雜錄》認為:“茗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瘻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論茶有較詳盡的記載,言茶部分,分為釋名、集解、茶、茶子四部。對茶樹生態,各地茶產,栽培方法等均有記述,對茶的藥理作用記載也很詳細,曰:“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然火有五次,有虛實。苦少壯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與茶相宜。”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開始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對茶進行了研究。因而喝茶的醫療保健功效被人們日益發掘和重視,形成“藥茶”的概念。比如人們常喝的綠茶,綠茶內含有的多酚類物質特別是兒茶素成份,能夠清除自由基及提供強力的抗氧化作用。研究表明,喝綠茶能有清熱,潔齒,美白,減肥,殺菌,防癌,防心臟病,防高血壓的作用。黑茶是由黑麴菌發酵製成,顧名思義,是黑色。在發酵過程中產生一種普諾爾成分,喝黑茶能起到防止脂肪堆積的作用。喝吉姆奈瑪茶能有效抑制糖分吸收,對糖尿病有輔助治療的作用。杜仲茶可降低中性脂肪,有預防衰老、強身健體的作用。烏龍茶是半發酵茶,幾乎不含維他命C,卻富含鐵、鈣等礦物質,含有促進消化酶和分解脂肪的成分,喝烏龍茶可燃燒體內脂肪, 有很好的減肥效果。又比如用烏梅泡茶,可以養陰潤燥,生津止渴。用菊花泡茶可以疏風清熱、排膿解毒 。用蘭花泡茶能除宿氣、解除鬱悶。用月季泡茶可以活血、化瘀、消腫。用荷葉泡茶可以清暑利溼,解毒。用桑菊泡茶可以解除風熱感冒,咽喉熱痛,口渴舌苦。

喝茶的確有養生延年的功效,“茶聖”陸羽活了72歲,“茶僧”皎然活了81歲,“五十斤茶”和尚活了130歲,“不可一日無茶”的乾隆皇帝活了88歲,“嚐盡天下之茶”的袁枚活了82歲,女茶人冰心活了99歲……大自然賜予的花花草草,在智慧的人們運作下,變成了養生,療疾,修行的妙品,以茶代藥,不亦樂乎?將茶道與醫道相結合開闢了中國茶文化的新境界,讓東方文化再度綻放出她的魅力!

中國茶道與藥茶養生

無心難知茶中味,有事何妨苦後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