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復原小組

漢服已經被越來越多人所喜愛,龐大的漢服群體,讓各大商家也蜂擁而至,各式各樣的漢服也湧現於世。但是很多同袍在購買漢服時候主要注重顏色和材質,只要好看就行,這也成為大眾的誤區。華麗的外表,大家忽略了形制的重要性,導致買服飾並非漢服,下面小編朱雀就為大家分享常見的漢服形制,減少購買的錯誤率。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出土文物

漢服,並非指漢朝時期的服飾,而是中國曆朝歷代的主流服裝,從周朝到明代。其形制也是各式各樣:襖、衫、襦、百迭裙(破群)、宋褲(絝)等,這些款式是我們透過古文、古畫、出土文物而得出。其形制也就是剪裁方式,裁剪形制正確即為漢服,布料不受範圍,朱雀認為色彩搭配還是需要去貼合朝代。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簪花侍女圖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北齊校書圖

每個朝代,服飾都在發生變化,延生出的形制也是各式各樣,這兒朱雀為大家整理幾款常見的形制。

氅衣

又稱鶴氅,舊制原不縫袖,故名之曰氅也。氅最初是用水鳥的羽毛製作成外衣或旗幡,由此可見旗幡多為道家所用,故此氅衣也處於道家的外。宋代深受道家思想,當時文人好鶴氅,從此,氅衣也就流行開來,直至明代,氅衣多作便服外套用。氅衣形制

,對襟直領,大袖,衣襟用一對長帶繫結,衣身多為淺色,領袖衣襟均施有深色緣邊,兩側一般不開衩(也有做成開衩的)。

注意了,很多人容易把披風和氅衣(又叫鶴氅)混為一談,他們的區別是,氅衣多衣身緣邊且多數兩側不開衩。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長安十二時辰

襴衫

出現在唐代,流行於宋明,襴衫給人儒雅形象,所以在崇尚道家文化的宋將它進行的大規模的推廣。《宋史·輿服志》記載“

襴衫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下施橫襴為裳,腰間有襞積

,進士、國子生、州縣生服之”。兩宋時期的男子常服以襴衫為尚。所謂襴衫,即是無袖頭的長衫,上為圓領或交領,下襬一橫襴,以示上衣下裳之舊制。襴衫到膝處有一道接縫,稱為“橫襴”——一般認為這道橫襴是對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溪春堂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松下聽琴圖

道袍

起源說法有兩種,一種是源自中國古代漢服“褶”(相傳周武王親制),在明代演變為道袍;另一種則是道教服飾。道袍是明代極其流行和典型的一種便服,在明代由於道教為國教,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無比把道袍當做日常穿著的主要服飾之一。

形制為通裁製(上下通直,不別衣裳),直領,右衽大襟,內襟多為直領斷衽,袖型窄袖大袖皆有。領子常鑲白色或素色護領,收袖口,以繫帶繫結,衣身兩側開叉,從外襟左側和內襟的右側開叉處分別接出一片布,打三道死褶或不打褶,納入後襟至中脊處,謂之"暗擺"。

隨著流行變化,道袍的衣身長短、袖子寬窄經常變化,到明末,袍服的“大袖子”已經發展到有些誇張的地步,衣短才過膝、拱手而袖底及靴。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溪春堂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松下聽琴圖區域性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直裰

直裰起源於唐朝,也宋朝開始流行。宋朝人趙彥衛《雲麓漫鈔》謂:“古之中衣,即今僧寺行者直裰。”兩宋時期的直裰多為僧侶穿著(少數文人也有穿著)。到了明朝直裰的款式發生變化,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

宋,因其衣長而背有中縫直通下襬,故名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明,交領,衣長過膝,無擺,系扎的腰帶絡穗、絲絛。若加內擺則為道袍,加外擺則為直身。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天漢文化漢服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玄端

又稱元端,玄色禮服,是先秦朝服的上衣。 《儀禮·士冠禮》:“玄端、玄裳、黃裳、雜裳可也。”。古代祭祀時,天子﹑諸侯﹑士大夫皆服之。天子燕居時亦服之。

玄端服為上衣下裳制,玄衣用夏布十五升,幅寬二尺二寸,因為古代的布幅窄,只有周尺二尺二寸,所以每幅布都是正方形,端直方正,故稱端

。又因玄端服無章彩紋飾,也暗合了正直端方的內涵,所以這種服制稱為“玄端”。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重回漢唐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曲裾

漢代婦女的曲裾深衣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子常見的一種服式。

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襬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

根據纏繞方式,有多種形制。現在人命名有

“單繞曲裾、雙繞曲裾、三繞曲裾、魚尾曲裾”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復原小組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根據馬王堆復原的曲裾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直裾

直裾,即襜褕,語出《說文解字》,其短者謂之裋褕, 衣襟裾為方直,區別於曲裾。(有同袍習慣性的把直裾與直裾深衣劃等號實際上是錯誤的。

)裾就是指衣服的大襟。直裾下襬部份剪裁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沒有縫在衣上的繫帶,由布質或皮革制的腰帶固定。

漢代以後,由於內衣的改進,盛行於先秦及西漢前期的繞襟曲裾已屬多餘,本著經濟勝過美觀的歷史發展原則,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成為深衣的主要模式。

想必大家都還記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裡面出土的服飾給了考古界最好的文獻,從出土文物中,我們除了看到曲劇的形制,還有直裾的文物。其中的

直裾綿袍衣長130釐米,通袖長236釐米,袖寬41釐米,袖口寬30釐米,腰寬48釐米,下襬寬57釐米,領緣寬29釐米,擺緣寬38釐米。它的衣式形制有交領、右衽、胡袖、直裾,袖與下襬鑲大幅的寬緣。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停雲流光

晉制漢服——晉襦

此處晉制漢服——晉襦並非現在魏晉風,這個說法也是現在人YY出來的,現如今市面上流行的魏晉風,就是商家打的漢服的擦邊球,比如說司南家、蘭若庭、山有扶蘇等,但從審美角度來說,魏晉風的確好看,因為材質都是雪紡,所以要仙有仙氣,要俠有俠氣。若是要懟朱雀的,我還是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原因有:漢服一沒有交領大袖上襦或者交領大袖短衫這種形制、二沒有一片式方布打褶裙、三沒有淺交領直裾,至少目前為止沒有支撐相關的文獻古籍,文物陶俑。

晉襦最大的特點就是有腰襴,為何腰,就是晉襦上襦是上下分裁的,中間有條縫,下裙是破裙。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復原小組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腰襴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破裙

齊腰襦裙

襦裙由短上衣加長裙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裝。襦裙從有實物考證的戰國時期開始,是漢族傳統服裝最基本的形式。其間2000多年,儘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襦裙是是我國服飾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裝形制之一。

襦裙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上衣短,下裙長,上下比例體現了黃金分割的要求,具有豐富的美學內涵,

平面裁剪,多緣邊,綢帶繫結;上襦變化主要在領型及門襟上,下裙長至鞋面。大凡衣短則裙長,衣短至腰間,裙長至腳踝骨之下;衣長則裙闊,衣長時,長到臀至膝下,而裙露僅幾寸,裙子不必顯出特色。襦裙忌諱上下平分秋色,會顯得呆板少變化。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褙子

宋代受程朱理學的影響,常用禮服褙子就問世了,又名背子、綽子,繡。

其樣式以直領對襟為主,腋下開胯,腰間用勒帛系束,下長過膝,寬袖褙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並且領子一直通到下襬。窄袖褙子,則袖口及領子都有裝飾花邊,領子花邊僅到胸部。

當然褙子不管是男子還是女子皆可穿,現今問世的褙子多為女子款,很少有男子款式。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明朝襖裙

襖裙是漢族女子上身穿襖,下身穿裙的統稱,說到襖裙同袍們的第一反映就是明朝服飾,其實不然,,從唐代開始就有衣物疏記錄,一直到民國。其中明朝襖裙記載最多,所以現在流行於市面的都是明制襖裙。襖子根據長短有分為按短襖和長襖兩類。歷代襖子按照領型可分為:

交領大襟、對襟交領、圓領大襟、圓領對襟、豎領大襟、豎領對襟、方領對襟

七類。這七類在明朝文獻中皆可找到,

說完上襖,就不能不聊聊下裙,配上襖的裙,也是很有講究的。歷代搭配襖子的裙子品種繁多,如

唐代採用破裙搭配衫子襖子,宋代採用百褶裙搭配衫子襖子。而明朝,更多人喜歡用馬面群來代替。

明代馬面裙由宋代的馬面裙發展而來,按群門可有寬裙門和窄裙門兩類。如明代武進王洛墓的馬面裙便有兩種裙門資料,一種馬面寬13~18釐米,一種寬31釐米左右。有明一代對於裙子的劃分更多是基於裙子本身的工藝和裝飾。如挑線、織金、泥銀等 。入清時,馬面裙延續明末的白裙,褶襉細密,在後世被稱呼為“百襉裙”。現代清代的馬面裙更受大眾喜愛。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明華堂

齊胸襦裙

齊胸襦裙是齊腰襦裙演變而來,裙子在隋唐五代時期裙腰束得更高,很多都在胸上,一些服裝史上多稱之為高腰襦裙,根據現在人們對它的考證,一般改稱之為齊胸襦裙。

齊腰襦裙又分對襟齊胸襦裙和交領齊胸襦裙,

一般來說對襟齊胸襦裙的使用範圍更加廣一點。齊胸襦裙在唐朝仕女中非常盛行,現在保留的不少古畫、出土文物都有它的蹤跡。常見窄袖、直袖和廣袖上襦,也可搭配大袖衫。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交領齊胸襦裙

你可真正瞭解過漢服的形制?

對接齊胸襦裙

分享到這兒,你對漢服有所瞭解了嘛?其實還有很多形制的漢服,比較小眾,歡迎大家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