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會美食|但愛鯗魚美

看了標題後,有人可能對“鯗”字一時反應不過來,“鯗”魚是何模樣?有人以為“鯗”與謄寫的“謄”相似,也就蒙一下,就叫“謄(音藤)”魚吧。

七夕會美食|但愛鯗魚美

略略科普一下:鯗(音想)魚是一種魚類的稱謂,是生長在我國的渤海、黃海、東海的常見魚類,學名叫作鰳魚、北方稱鱠(音快)魚、白鱗魚,南方稱曹白魚、白力魚、鯗魚等,據資料記載,鰳魚在我國已有5000年的捕撈歷史。它是東海主要的漁獲之一。以前為了儲存鯗魚起見,大量的鰳魚被製作鰳鯗,也就是鰳魚乾,因此鯗還有一種解釋為“幹”,最常見的是“黃魚鯗”“鰻鯗”。

“鯗”:宋范成大贊稱,“美下著魚,是為鯗字。”那鯗魚味美,更是物超所值。青島即墨那一帶,有著過年吃鯗魚的習俗,是大年夜不可或缺的一道菜。

既然鯗魚的鮮美不亞於帶魚和黃魚,那為何不受常人待見?主要因其刺太多。

我緣何成了食鯗的老饕呢?還得從五十多年前說起,那時我是單身漢,姑父母疼愛我,時不時地叫我去打打牙祭,我至今忘不了那次吃鯗魚的情景。姑父是山東榮成海邊長大的,烹製海魚的功夫深厚,知我喜歡吃魚,特地準備一條銀光閃閃的鯗魚。那天中午親自下廚掌勺,在魚身上劃了數刀,在冷油熱鍋中,放入整條的鯗魚,魚皮金黃,再翻一面,然後,神奇地把魚鏟在大盤裡,皮一點不壞。然後,配製獨家的醬汁,將魚小心地放入鍋中,倒入醬汁,再加入些許高湯,開大火燒開,再小火燉入味,然後大火收汁,讓湯汁把魚身浸著,再撒上點香菜,那時滿屋淨是魚香味,我大快朵頤,而且學會了姑父教我的在舌尖齒頰之間,如何靈巧默契地吮咂剔出魚刺的方法,此後,我遠離鯗魚雖鮮美而多刺的煩惱。從那時起,我時不時地向姑父討教一些挑選、烹飪鯗魚的經驗,還在家中試燒鯗魚解解饞。

結婚後,太太不喜歡吃鯗魚,怕刺多,喜歡帶魚、鯧魚、小黃魚,而我就好鯗魚這一口,有時餐桌上放著兩份魚,別人見之說,我家是一桌兩魚。經不住我的勸說,她慢慢地品嚐出鯗魚獨到的美味,而且學會了規避多刺的方法。現在,她也喜歡吃鯗魚,終於“志同道合”了。

如今,除了紅燒、清蒸外,我又從寧波朋友那裡,學著烹製三刨鹹鯗魚蒸蛋、蒸肉餅子。朋友介紹了蘇州一張美食名片:蝦籽鯗魚。他還錄製了蘇州人製作蝦籽鯗魚的影片,我想按圖索驥,如法炮製,鯗魚的美味不就更加豐富了嗎?(倫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