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南民歌代表性民歌種類

作為一種古老的地方傳統音樂,山東民歌具有質樸、淳厚、強悍、粗獷、詼諧和風趣的特點。主要的民歌種類有:小調、魯南五大調、魯南花鼓、等。

魯南民歌代表性民歌種類

小調

小調是民歌的一種體裁,是山東地區流行最廣的民歌樣式,與號子、山歌構成了中國漢族民歌豐富的文化。

魯南地區流傳的小調,基本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賣場藝人的生活中傳承下來的傳統小調。這類小調多與宋元明清時期的小曲同名,同時產生了很多變體,廣泛流傳於各地。比如《繡荷包》,在全國各地都有不一樣的變種,山東地區也有十個地區以上流行此小調,且曲式各有特色。僅蒼山地區,同名的《繡荷包》就有兩種唱腔唱調。另一類是在魯南地區土生土長的小調。由於這類小調十分貼近當地生活,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因而更受魯南地區人民的喜愛。

魯南民歌代表性民歌種類

如:菏澤地區的《包楞調》、濟寧市的《繡花針》、棗莊市的《抗戰歌》、臨沂市的《大放風箏》等。“這部分小調就像千姿百態的花朵一樣,豐富著山東民間小調的色彩,也是山東民間小調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更能展示山東民間小調的個性。”

魯南五大調

套曲是指連綴成套的民歌,主要有兩種連綴的方式,一種是“夾曲體”,另一種是“聯曲體”。魯南五大調作為大型套曲的一種,主要活躍在臨沂市郯城縣,因其以郯城鎮、馬頭鎮為中心,故又稱作稱郯馬調、郯馬五大調,從曲牌進行分類,它主要包括《淮調》、《大調》、《玲玲調》、《滿江紅》和《大寄生草》等五種型別,“共有180餘首,其中《滿江紅》40餘首,《玲瓏調》15首,《淮調》90餘首,《大調》5首,《大寄生草》30餘首。另外還有一部分無曲譜的歌詞。”

魯南民歌代表性民歌種類

五大調中,《淮調》、《滿江紅》和《大寄生草》早在元明時期就已存在,但關於其起源,眾說紛紜。據考證,五大調剛傳入郯城地區時就受到廣大青年追捧,同時,當地的文人學士也對其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併為五大調填上新詞。五大調歌詞高雅雋永,唱腔婉轉曲折,被當地人譽為“老百姓的雅歌細曲”,且帶著明顯的江南風韻。2008年,魯南五大調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魯南花鼓

早在唐宋時期,花鼓就已十分流行,但是何時傳入魯南地區,尚待考證。各地的花鼓都有自己特殊的藝術特色,為了凸顯地方特色,同時與其他地區的花鼓進行有效區別,常在花鼓前冠以地名,如臨沂地區的“蒼山花鼓”、菏澤地區的“鄆城花鼓”等。

魯南民歌代表性民歌種類

花鼓演唱的內容多為農村生活,且唱詞多為當地方言土語,配以優美的音樂,深受群眾喜愛。花鼓最開始是貧苦百姓賣藝求生的謀生手段,因此花鼓這種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多為化妝演唱,且著裝、道具都有很強的裝飾性,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招徠觀眾。後期發展為逢年過節或逢集趕會時進行演唱的一種樂曲形式,比如“魯南蒼山一帶的花鼓擅用大跳和真假聲結合的唱法,曲調起伏較大,聽起來高亢明亮,活潑風趣。”這也是音樂的一種社會功能,能從音樂本身審視出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另外,花鼓是襯詞使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民間歌唱。“不會哎海喲,花鼓唱不了”則充分印證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