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曾侯乙編鐘出土後演奏過多少次

1978年2月,在湖北隨州,某空軍部正在開山炸石。然而,隨著一聲爆破,一塊石板從天而降,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回事,以為《水滸傳》天降石碑又重現呢。工地負責人立馬趕了過來,憑直覺,他認為這很可能是挖到了古墓。隨即,上報了有關部門。

沒多久,湖北博物館就派人過來勘驗,發現這是一個罕見的大型墓葬。透過發掘,從墓葬中提取了諸多驚世寶貝,其中有一樣,就是十大國寶文物之一的曾侯乙編鐘。

1978年,曾侯乙編鐘出土後演奏過多少次

這個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四百多年,還被地下水長期浸泡的一整套編鐘,除了少數幾個脫落之外,其餘的器形儲存得相當完好,就連鏽蝕都不曾在編鐘上留下痕跡。不過,這不是最令人驚訝的。

最令人驚訝的是這套編鐘強大的音樂效能,不僅被考古專家認定為古代樂器的“扛把子”,甚至還改寫了世界音樂史。那麼,曾侯乙編鐘的音樂效能到底有多強大呢?

1978年,曾侯乙編鐘出土後演奏過多少次

其一,這套編鐘共65個,除去楚國送給曾侯乙的鎛鍾之外,其餘64個都可以一鍾雙音。什麼叫一鍾雙音呢?就是一個鐘體可以發出兩種不同的聲音,這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

其二,就是這套編鐘的音域非常之寬廣。什麼叫音域呢?就是最低音和最高音之間的這個區域範圍。我們都知道,西洋“樂器之王”鋼琴總共有88個鍵,而這套編鐘雖然只有64個,但因為可以一鍾雙音,所以它跟鋼琴的音域差不多了。

1978年,曾侯乙編鐘出土後演奏過多少次

注意,這個發現可了不得了。因為在發現曾侯乙編鐘之前,人們都認為,七聲音階是從歐洲傳過來的。但是現在看來,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因為曾侯乙編鐘比鋼琴足足早了兩千多年。簡單來說,兩千四百多年前,我國就有了相當完善的音樂文化。

我們在感嘆這套編鐘的出色表現之外,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這種以編鐘為主要樂器的宮廷聲樂,源自商代,盛行於周代。其莊嚴肅穆、和諧唯美的音樂盛典,被冠以“金石之聲”“金聲玉振”。如今,隨著絲竹樂器的盛行,金石樂隊退出了歷史舞臺,而這種古代樂器界的“扛把子”,必定會成為千古絕響。

1978年,曾侯乙編鐘出土後演奏過多少次

曾侯乙編鐘自出土後,演奏過三次。

第一次是1978年的建軍節,以《東方紅》為開篇,接著是古曲《楚殤》,外國名曲《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最後以《國際歌》的樂曲為落幕。

第二次是1984年,慶祝新中國成立35週年,演奏了中華古曲《春江花月夜》、《楚殤》以及《歡樂頌》等中外名曲。

第三次是1997年,為慶祝香港迴歸,演奏了大型交響曲《1997:天·地·人》。

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親耳聽過其演奏的樂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