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與肉的分離,愛與恨的交織|《兒子與情人》讀後感

靈與肉的分離,愛與恨的交織|《兒子與情人》讀後感

作品名:兒子與情人

作者:D。H。勞倫斯

1 作者簡介

靈與肉的分離,愛與恨的交織|《兒子與情人》讀後感

勞倫斯(1885-1930)是20世紀英國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之一。

他是第一個將心理分析(Psychological Analysis)方法用於文學寫作的作家,也是第一個致力於男女情愛兩性關係的作家。

勞倫斯善於深入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比如:愛與恨、情與仇、悲與歡、慾望與追求等。勞倫斯主張自然與本能,反對束縛與壓迫,他認為靈與肉的交融與性愛的和諧是男女關係親密穩定的標準。

2 時代簡介

靈與肉的分離,愛與恨的交織|《兒子與情人》讀後感

20世紀的英國展開了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女性不再像曾經一樣隸屬於男人,她們不再圍著灶臺打轉,大多數女性外出工作,越發獨立自主,在社會中施展自己的才能。

同時,20世紀也是工業大發展的時代,工業的蓬勃興起、商品的需求加大、人民的慾望擴張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環境汙染、資源浪費。在20世紀的作家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很多關於綠水青山消逝、煤礦遍佈、河流染黑的描述。

3 作品簡介

靈與肉的分離,愛與恨的交織|《兒子與情人》讀後感

本書可以看作是勞倫斯本人的自傳,作品中的保羅的原型就是勞倫斯本人。

作品中莫瑞爾夫婦育有三子一女。莫瑞爾太太出身於中產家庭,知書達理,高雅美麗;然而莫瑞爾只是一個礦工,不甚聰慧、貪杯、粗俗、不負責任。

由於對丈夫的失望與鄙視、大兒子威廉的英年早逝、二兒子的背井離鄉,莫瑞爾太太將自己全部的愛傾注於自己的小兒子保羅,希望他出人頭地、擺脫工人階級;非常依戀兒子,不願兒子愛上別的女孩,以此來彌補自己婚姻的不完美。

但是這種愛超出了母子之愛,這一強烈的佔有性的愛是保羅一生的枷鎖,迫使他不斷設法逃脫。在遠離母親的途中,他嘗試與女孩子戀愛,卻又一直牽掛著母親的精神與生活,不願向戀人交出自己的靈魂。

直到母親去世,保羅才決定去新的城市尋找新的生活。靈與肉分離的愛情與精神的桎梏對每個人都是一種折磨。

4 何以解憂

在這本書中,我讀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depressed”,作品中的人們都囚禁在不可解的悲傷與憂鬱中。

對於保羅這個核心人物來說,他的憂鬱來自母親過度乃至畸形的愛所導致的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即戀母情結)。童年開始,保羅就“非常善解人意”“尤其是對他母親的感情”。長大後,他的內心一直計劃與母親一起生活,不想結婚,“你和我兩個人,以後會有座漂亮的房子,再僱個傭人,一切都舒舒服服的。”保羅所構想的生活忽略了自己的父親,甚至可以說將母親放置於愛人的位置上。長久以來,母子兩人都是對方活下去的支柱。

可是當他初次接觸到愛情時,又畏首畏尾、延宕不決。在威利農場保羅遇到了一個農家女孩米麗安,他們之間鮮有身體接觸,兩人卻彷彿心意相通,他們能夠滿懷激情地談天說地。走遍曠野,討論讀書、談論生活。可是,在莫瑞爾太太看來,“她是那種會將男人的靈魂勾的一點不剩的女孩子”,因此莫瑞爾太太便想方設法地阻止兩人來往,這給米麗安帶來了極大痛苦的同時,也使保羅對母親產生了一些憎恨,因為“是她毀了他安詳坦然的本性,使他有一種恥辱的感覺”。

後來,保羅又與和自己在同一公司工作的有夫之婦克萊拉交往,克萊拉比他年長,是一個縫製花邊的女工,身材姣好,舉止優雅,在保羅眼裡像被廢黜的女神朱諾。她給保羅帶來了無數肉體的歡愉、激情和刺激。可是身體的美麗並不能掩蓋靈魂的淺薄,慾望的波濤背後只是貧乏的言語。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米麗安帶給保羅精神的溫柔,克萊拉帶給保羅身體的享受。靈與肉的撕裂和分離使保羅永遠無法獲得安寧。

同樣,對於莫瑞爾太太來說,自己的丈夫並不能帶來靈魂的共鳴,他們之間從激烈的爭吵淡化為冷漠。因此,她只得將希望寄託於孩子,給他們良好的教養,希望他們有所成就,融入上流社會,尋找一位淑女結婚。在心靈中丈夫位置的缺失使母愛扭曲變質。莫瑞爾太太實際上是將保羅看作自己理想丈夫的形象進行培養塑造,他們之間的感情已經超越了母子之情。

目睹保羅在別的姑娘身上找到依託與喜悅,莫瑞爾太太非常擔心兒子的心被人奪走,她的阻攔也帶給了兒子很大的困擾。她擁有丈夫,卻將自己的靈魂寄託於兒子之上也是困於靈與肉的不和諧。

總體而言,靈與肉的和諧是勞倫斯作品的主旋律。作品中的人物掙扎於靈魂與肉體的失衡狀態,彷彿一種不可解脫的宿命,像在空氣中艱難開合著嘴的魚一樣窒息。靈與肉的平衡是解開憂鬱唯一的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