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川蜀游回顧之一草堂憶聖

說起成都,吸引四方遊客的不僅有它獨具特色的美味小吃,亦有那相對鬆弛的休閒時光,但更有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蹟,而其中最為出名的自非杜甫草堂與武侯祠莫屬。

12川蜀游回顧之一草堂憶聖

所以川蜀一遊,杜甫草堂當然成為我們的首選。

12川蜀游回顧之一草堂憶聖

草堂原位於成都市郊西南,但隨著成都經濟的強勁發展,常住人口的增加,市區面積的擴大,現在的草堂早已歸入市區,所以從我們入住酒店出發到達目的地也僅僅需要半小時左右。

12川蜀游回顧之一草堂憶聖

草堂共有三個入口:北門、南門和正大門。

12川蜀游回顧之一草堂憶聖

我們是從草堂北門進入。

草堂門口抬頭望去,郭沫若先生親自書寫的“杜甫草堂”四個大字橫懸在大門之上。

跨過大門,便正式進入了杜甫草堂景區。

杜甫草堂,現名杜甫草堂博物館,佔地24公頃,而實際上,當年杜甫建草堂之時,真實的佔地面積可能連現今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公元760年,詩人在經歷十數年的戰亂,飽嘗“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後,終於在朋友幫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旁建立草堂,並在此居住了四年。

四年的時間,僅僅是歷史長河中短短的一瞬,即便是對於詩人近六十歲的生命而言,也不過是生命的十分之一而已,但這卻可能是詩人晚年最為安定、最為幸福的時光。

當然,即便是到了成都,杜甫的生活仍然是困苦而潦倒的,不過雖然物質條件差,但草堂的自然景色卻是優美非常。

而最為重要的是,相對於杜甫之前的顛沛流離,草堂安居的這種反差是巨大的。

詩人在十年困守長安嚐遍“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冷眼後,又歷經四年流徙,苦苦掙命“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的生活,終於獲得了暫時的安定。

雖然這份安定還需不時“但有故人供祿米”,但詩人終歸是在這裡獲得了難得的安靜,使他避開了兵戈擾攘,遠離了奔波勞苦,他在動盪不安的大環境之下,暫得了一個狹小的喘息空間。

在紛亂的世情之下,詩人一家終於享受到了短暫的天倫之樂。

草堂臨近錦江,西北則可以望見山頂終年積雪的西嶺,生活的安定,終於使得詩人心情向好,因此他眼中的花木是“楊柳枝枝弱,枇杷對對香”,蟲鳥是“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他能觀察到、觸碰到、體會到的事物都變得十分美好,家庭生活也因此改變,所以,詩人才有閒情關注“留連細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才有興致觀察“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才有時間去朝聖武侯,才有逸志去交結新鄰。

甚至是無生命的雨水,在詩人眼中亦成了知曉人情、當春發生的“好雨”。

成都安居對詩人而言,可以說是他晚年最為放鬆、最是愜意的一段生活,即使是在經歷了成都百年難遇的暴風雨襲擊、剛剛建好不久的草屋被破壞之後,詩人仍能以天下蒼生為念,吟詠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詩句。

可惜的是,上天偏偏要與詩人開遍一生的玩笑,四年“安閒”的時光轉瞬即逝,詩人被迫離開成都,又開始了“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羈旅生涯,直至去世。

而草堂在詩人離去不久便即拆毀,晚唐時詩人韋莊避亂於成都時雖曾重修,但亦在不久後毀於戰火。

現今草堂為後世所建,新中國成立後又多次修繕,方為現在面貌。

杜甫草堂主要文物景點是在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迴廊對稱。

整個草堂顯得既莊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

而最為重要的茅屋幾經翻修,已然沒有了當年杜甫居住時的痕跡,但畢竟是當年詩人所建舊址,看到它,仍然讓人觸景生情。

於此處吟誦《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如身臨其境,與詩人進行心靈的溝通。

很難想象,這樣一位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理想的詩人為何一生境遇偏偏苦難如斯!不過,也許這恰恰就是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吧!草堂照壁詩史堂(大雅堂)花徑浣花溪杜甫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