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要幹掉豆瓣評分,我們第一個反對

誰要幹掉豆瓣評分,我們第一個反對

誰要幹掉豆瓣評分,我們第一個反對

沒有客觀的評分,買電影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買彩票。/ pexels

越來越多不混豆瓣的人,也習慣在買書看電影之前,先瞄一眼豆瓣評分,這種信任會在幾番訴訟之後加強還是削弱,就要看豆瓣的能否堅守下去了。

新週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作者/安老闆 排版/ 蘇煒

豆瓣又捱罵了。

繼逐夢演藝圈的畢志飛怒懟豆瓣評分不公,近日國內另一家影片播放平臺,“以名譽權糾紛為由起訴豆瓣網運營主體,要求刪除侵權文章公開賠禮道歉,提供使用者真實身份資訊,賠償經濟損失50萬。”

帶領一艘註冊達到1。6億,月活躍使用者達1。3億的大船往前行駛。在面臨新的挑戰,豆瓣CEO阿北選擇固守,還是改變?這是一個重大問題。

誰要幹掉豆瓣評分,我們第一個反對

《逐夢演藝圈》的豆瓣低分似乎沒有受到官司影響。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事件中,豆瓣使用者表現出其他平臺少有的團結,他們發揚一種護犢子精神:“豆瓣只有我能罵,還輪不到外人插嘴!”話裡話外全是對這個平臺的愛。

長期以來,豆瓣的社會形象都保持在一個文藝青年的精神角落,久而久之,也有很多網友拿豆瓣使用者拿腔拿調的文青做派開涮。

打分只是豆瓣諸多功能中的一個,但卻往往引來最大的爭議,只因為這個極具影響力的分數所蘊含的商業價值,不言而喻。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不混豆瓣的人,也習慣在買書看電影之前,先瞄一眼豆瓣評分,

這種信任會在幾番訴訟之後加強還是削弱,就要看豆瓣能否堅守下去了。

誰要幹掉豆瓣評分,我們第一個反對

這樣的評分對於片方的刺激,想必不小。/ 電影《愛情公寓》評分

01

在中國,還有公正的打分平臺嗎?

國外有爛番茄,中國有豆瓣。

豆瓣打分機制非常簡單,電影、書籍、音樂三大版塊,五星最高,一星最低,最後豆瓣按照人數算出均值。沒有“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軟”這種利害關係,所以豆瓣評分就成了文藝青年們的“掃雷指南”。

此外,爛番茄有的豆瓣都有,爛番茄沒有的豆瓣也有。上豆瓣找興趣小組、找兼職,甚至租房,已經是成了不少人生活習慣,可以說豆瓣已經滲入到使用者的方方面面。

誰要幹掉豆瓣評分,我們第一個反對

看評分成了很多人買電影票之前必做的事情。石家莊,電影院裡的人戴著3D眼鏡。/ 視覺中國

看起來很火熱是不是?並非如此。儘管豆瓣有一個大規模的使用者群體,但是卻不怎麼賺錢,這讓投資人都感到“惱火”。對投資人來說,豆瓣CEO阿北可以說是非常難搞那一類,不溫不火、不愛好賺錢,簡直是風雨不動安如山。

豆瓣的出現,阿北將其解釋為“基於興趣和生活發現”的社交圈,而且是“興趣”大過了一切,這就意味著豆瓣一開始就不以掙錢盈利為目的。

再往後的各種設計裡,豆瓣也沒有出現什麼版塊,可以讓人開發一下然後看到無限商機。更不像其他聚合平臺,商家林立,使用者數量一漲,錢自然就流進來。

除了使用者基數大,豆瓣實在是找不到其他理由讓人投資了。

面對如此狀況,阿北陷入了“迷思”,儘管他直言:“ 豆瓣現在對內進入一個務實的階段。”但如何創造贏利點?這又是一個大問題。

甚至不能想象要是豆瓣賠個50萬,程式設計師們會不會“造反”。

盈利一直是懸在性冷淡豆瓣頭上的一把劍。

02

“獨裁統治”的阿北

人們寫阿北,會像網友@陶程這樣來一個經典開頭:“2004年10月,豆瓣衚衕附近的星巴克多了一位 30 多歲的中年人,他固定的每天下午抱著蘋果筆記本點一杯咖啡,然後就開始寫程式。”

這個叫楊勃的程式設計師,自稱“阿北”,於是大家就稀裡糊塗叫他阿北了。

清高、文藝、固執的中年程式設計師阿北,

整出來一個“豆瓣網”,然後又花了13年時間將豆瓣網打造成了“無用之地”,日後就成了無數文藝青年的精神烏托邦。

誰要幹掉豆瓣評分,我們第一個反對

豆瓣創始人楊勃。

媒體報道過關於阿北的這樣一個細節:

“你對豆瓣的未來規劃是什麼?譬如用數字來描述?”一次講座上,阿北被這樣詢問,當時他剛剛透露豆瓣的估值約為幾千萬美元。

但他沉吟了數秒說道:“我對豆瓣的期望,不能用數字來描述。我希望它能促進文化產品的多元化發展。譬如,即便是很生澀的書,你也能在豆瓣找到同道中人,無論多匪夷所思的愛好,你也能在豆瓣小組中發現同好。”

不能用數字描述,就意味著外界看起來“高於一切”的流量,對豆瓣來說並不是那麼重要。“使用者至上”,才是阿北的初心。

微博大V闌夕這麼形容豆瓣:“就像一個存活於時間管轄以外的永生產品,它見證了論壇、部落格、SNS、微博等一代又一代浪潮興衰,自己卻駐留在時空停滯的地方,頗有‘山中方兩日,人間已千年’的得道風範。”

03

“四分五裂卻高度集中”的豆瓣

在豆友們眼中,阿北就是娶回家好好捂著的“醜媳婦”:只能自己嫌棄,不許別人瞧不起。

阿北對使用者的體驗太關照了,所以被阿北聚合起來的豆友們,簡直開始蹬鼻子上臉。他們同樣將流量、熱錢、盈利視為“糞土”,並在這片自由、平等之地懟天懟地懟自己,甚至生起氣來連阿北都罵。

“過分”的豆友不僅吐槽“Less is more,阿北 is core”“阿北在自己地盤還不如他的貓受寵”……

甚至建立了“反對阿北獨裁”“阿北找不著北”等小組,專門懟豆瓣各種更新後出現bug、不符合使用者習慣等。

誰要幹掉豆瓣評分,我們第一個反對

阿北的豆瓣主頁,下面還留著他2015年的一篇關於電影評分的文章,其中寫道:“豆瓣電影評分在過去十年裡一直中立地還原觀影大眾的平均看法,影視市場的爆發正給這一工作帶來更大的外部壓力,我們會繼續滿懷誠意地保護公眾對豆瓣評分的信任。”

這還不是全部,豆瓣人群分裂與聚合的特殊程度,也是讓人歎為觀止。豆友@門柱稱:“沒有價值”的豆瓣是網際網路版圖上的大英帝國。

“豆瓣,其實是網際網路版圖上的英國:

它對外是個聯合王國,內部卻分成好多國家,拿著一樣的護照,但誰也不搭理誰

;它有個名義上的統治者,偶爾發發言引狂轉,但其實功能只是個吉祥物;它社會內部各種隱秘鄙視鏈,互相覺得誰跟誰都不是一撥,但當共同面對法國人時才發現,還是對自己國裡的人才有認同感。”

這種“分裂”指的就是那些奇奇怪怪的豆瓣小組。奇怪到什麼程度?要是說微博是娛樂八卦是非之地,那大概是你沒有聽說過豆瓣八組鵝——娛樂八卦中的戰鬥鵝,明星離婚、出軌、家暴等狗血大戲,沒有能逃過八組鵝們福爾摩斯般的雙眼。

誰要幹掉豆瓣評分,我們第一個反對

紛繁的豆瓣小組看似無所不包,又有別於其他的網路社群。

再舉個例子,你能想象“我們愛講冷笑話”小組和“營造學社研究”小組搭尬嗎?能想象“THE GAP YEAR 間隔年”小組和“古怪知識”小組有交集嗎?

不存在的,這種可能性比破次元的機率還要低,可以用“老死不相往來”形容。

一年過去,一年又來,豆瓣依然存在。儘管在這個半死不活的圈裡,大家各玩各的,相互鄙視,卻毫不妨礙各自罵阿北,也會團結一致護犢子。

誰要幹掉豆瓣評分,我們第一個反對

我們缺少的不是高分而是低分,留下豆瓣這麼一塊地方,能時刻提醒以後的觀眾不要踩雷。/ 《富春山居圖》豆瓣評分

豆瓣固然有這樣或那樣的不是,它的分數里或許也多多少少摻進了水分。但如果沒有了豆瓣,一眼望去,其他電影評分都在9。5之上的畫面不是不能想見。

到時候,在紛亂的網路評語裡迷失的觀眾,每一次走進電影院,都是一場玩心跳的賭博。

參考資料:

@闌夕,《豆瓣:一家“慢公司”的發展之路》

張瀟瀟,《慢公司豆瓣:只要不死,就讓我們這樣喪著吧》,網易科技

林宇,《阿北向何處去?豆瓣還有未來嗎?》,《商業人物》

@陶程,《豆瓣創始人阿北(楊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知乎

@門柱,《“沒有價值”的豆瓣是網際網路版圖上的大英帝國》,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