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思陵,簡陋又寒酸的皇陵

明思陵,簡陋又寒酸的皇陵

明思陵,簡陋又寒酸的皇陵

明思宗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朝最後一位皇帝,1628年8月24日即位,1644年3月17日,明朝首都北京被李自成農民軍攻破,崇禎帝在絕望中於紫禁城後景山自縊身亡,葬于思陵。

明思陵,簡陋又寒酸的皇陵

思陵沒有其他陵墓的規模,只有享殿三楹。三間配殿上蓋的是黑瓦。碑亭4丈8尺見方。陵內建築安排得都很緊湊,三個宮門距碑亭11步;享殿距門13步;靈寢門距殿4步;明樓距門11步;石供案距明樓10步,當年案上的石五供曾放在地上,中間是一個方鼎,與其他陵不同。寶城只有6尺高的牆,中間用石灰起冢,高4尺。享殿前有一株大杏樹。陵前松樹左有8株,右有7株。這樣的陵制規模與任何陵墓相比,也是小而又小,甚至是簡陋,還不如有的妃子墓。

明思陵,簡陋又寒酸的皇陵

崇禎在位十七年,沒給自己建造陵寢,無合適陵地,又忙於政務,無暇顧及。此處本不是崇禎皇帝的墓地,而是為貴妃田氏所建。田貴妃先走一步,於崇禎十五年七月去世。崇禎十七年正月下葬。《昌平山水記》載,田貴妃之墓也是未卜山陵,在悼陵下東邊不遠處建造了陵墓。當時派工部左侍郎陳必謙等人督辦此事。田貴妃的陵墓尚未修完,李自成起義軍便攻入了北京城。

明思陵,簡陋又寒酸的皇陵

明思陵,簡陋又寒酸的皇陵

崇禎皇帝有六個女兒。他又來到昭仁殿,砍死了昭仁公主。這時熹宗身邊的太監王永壽剛從懿安皇后宮中驗查回來,對崇禎皇帝說:懿安皇后已經縊死宮中。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便走向萬歲山(即煤山),在那棵歪脖樹上自縊而亡。臨終前,他在衣襟上寫下遺囑:“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李自成下令用宮裡的門扇將其抬出,與周皇后一塊,用棺殮之,停放在東華門外。大明王朝就這樣結束了。崇禎皇帝無面目去對祖宗開創的事業,心情自然紛繁複雜,如其所言,臉上蓋滿了長髮。

三月二十五日,起義軍順天府官李紙票要求,昌平州官吏動用官銀,僱用人力,開啟田貴妃的墓穴,安葬崇禎皇帝和周皇后。四月初三發引,初四下葬,不得延誤,速辦。

明思陵,簡陋又寒酸的皇陵

當時,昌平州庫貧如洗,到哪兒去找錢。時任昌平州署吏目事省祭官趙一桂等十個人捐了“三百四十千”文,“官民共同捐助,葬崇禎”。先要開啟墓穴,僱用人力來挖,隧道長13丈5尺,寬1丈,深3丈5尺,不分白天黑夜,用了四天時間才挖到石門。用拐釘鑰匙開啟第一道石門,進入墓穴。裡面享殿三間,陳設著祭器。兩盞萬年燈,燈油只有二三寸厚,缸底下都是水。大紅箱內放著衣物,另一邊放著被褥,都是墓主生前所用。被子只有一面是錦繡的,其餘都是布的。據當年一塊兒參與下葬人的目擊,田貴妃墓穴內地上很溼,當時非常倉促,該用石頭的只能用磚來代替。金銀器都是用鉛銅冒充的。進入第二層石門,有大殿九間,石床高1尺5寸,闊1丈。上面放著田貴妃的棺槨。崇禎皇帝無槨,只能用田貴妃之槨。崇禎皇帝居中,田貴妃移右,周皇后在左。趙一桂親手點起萬年燈,關閉兩座石門,率領眾人祭奠一番,又組織當地人自備筐擔,挑來土,築起墓冢,並再次與幾個人一塊捐資“五兩”買來磚,建起五尺多高的冢牆。

明思陵,簡陋又寒酸的皇陵

一代皇帝就這樣草草了結了,也多虧了這位趙一桂,換個別人也許是另外一種做法。相比定陵真有天壤之別,定陵出土文物:紡織品有600多件,金銀器有500多件,銅錫器有400多件,瓷玉琉璃等器皿也有百餘件,首飾等物件更是眾多。尤其皇帝戴的金絲翼善冠和皇后戴的鳳冠,更是精美絕倫、歎為觀止。而思陵則悽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