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上彩和釉下彩,一文帶您瞭解瓷器的種類

我國古代瓷器的裝飾技法是非常豐富的,大體上來說,在宋代及以前,瓷器裝飾多以刻花,印花,劃花等方法為主,然後施釉燒製。而到了元代,在宋代陶瓷的基本技法之外,開始大量興起用筆繪製紋飾的方法,這種用彩料在瓷器上畫出圖案,花紋來裝飾的瓷器就叫做彩瓷。

彩瓷從施釉程式上可以分為釉上彩和釉下彩兩大類,在素坯上作畫後再上釉燒製的叫釉下彩,在坯胎上上釉燒製好以後,在釉面上作畫,然後入窯復以低溫燒製而成的叫釉上彩。像大家所熟知的青花瓷就屬於釉下彩,而五彩,琺琅彩,粉彩都屬於釉上彩。下面懷南會小南帶大傢俱體瞭解釉上彩和釉下彩。

釉上彩和釉下彩,一文帶您瞭解瓷器的種類

一、

釉下彩

工藝:

釉下彩是在已成型晾乾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繪製各種紋飾,然後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淺色面釉,入窯高溫(1200—1400度)一次燒成。

特點:

釉下彩,是彩繪在釉層之下。由於圖案被覆蓋在釉層下,釉下彩瓷器的表面平滑光亮、不易磨損、永不褪色。

但釉下彩的缺點也很明顯:顏料跟坯體一起燒成,要能經得住高溫、抵抗得了釉的溶解,能達到這個要求的品種很少,所以釉下彩的色彩種類比較少,色彩呈現效果也一般,價格相對也比較貴。

釉下彩代表青花瓷

青花瓷以鈷為顏料,最早誕生於唐代,元代時,由於景德鎮卵白釉的成功創燒,讓元青花顏值大大提升並迅速走向成熟,在明代時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清代康熙年間達到鼎盛,青花屬於典型的釉下彩瓷。

釉上彩和釉下彩,一文帶您瞭解瓷器的種類

釉下彩之釉裡紅

參照青花瓷的燒製工藝,把鈷顏料替換為銅顏料就得到了釉裡紅,用氧化銅在瓷胎上繪畫,然後施釉燒製,利用還原氣氛使其呈現出紅色。

釉裡紅創燒於元代,同一時期,景德鎮的工匠們把青花和釉裡紅進行組合,燒製出了瓷器中的頂級貴族——青花釉裡紅。

釉上彩和釉下彩,一文帶您瞭解瓷器的種類

釉下三彩

釉下三彩是指,由青花,釉裡紅,豆青,三種釉下彩所組成的瓷器。

清康熙時,在青花釉裡紅的基礎上,再次加入以鐵作顏料的豆青色,讓釉下彩的色彩擴充套件到了藍、紅、豆青三種,稱為釉下三彩或釉裡三色。

由於鈷、銅、鐵三種顏料對溫度和氣氛(窯爐內含氧量的多少)的要求不同,釉下三彩的燒製難度非常大,傳世品極為少見。

 

釉上彩和釉下彩,一文帶您瞭解瓷器的種類

釉下五彩

清末光緒、宣統年間,湖南醴陵再次創新,成功燒製出了顏色更為豐富的釉下五彩。

所謂“五彩”並不是特指5種顏色,事實上醴陵釉下五彩用紅、綠、藍、黃、黑五種原色,調配出了豐富的色澤,幾乎涵蓋所有色系。剛剛創燒就多次獲得國際大獎,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高峰”。

釉上彩和釉下彩,一文帶您瞭解瓷器的種類

二、

釉上彩

釉上彩的歷史悠久,遠在北齊就有出土釉上彩的陶瓷,早期主要是白彩、綠彩等簡單色料為主的釉上瓷器,金元時期就出現了釉上五彩瓷,明朝釉上五彩瓷進一步的發展,清朝時期出現了聞名中外的琺琅彩和粉彩。

琺琅彩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之一,也是釉上彩瓷的代表,從康熙時期色濃莊重至雍正時期的清淡素雅,再到乾隆時期的雍榮華貴,琺琅彩洋味十足,豐富多彩的色料在瓷器上發揮的淋漓盡致。粉彩瓷,清宮廷又一創燒的彩瓷,在玻璃質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匯上顏料後再用筆洗開,由於砷的乳蝕作用使顏色產生粉化效果。釉上五彩瓷是現代五彩瓷中比較常見的,“五”字在這裡不是數詞而泛指多種,一般以紅、黃、綠、紫、藍、黑、金等7種色彩描繪。

 

釉上彩和釉下彩,一文帶您瞭解瓷器的種類

工藝:

釉上彩是先燒成白釉瓷,或者燒成單色釉瓷,也可以燒成多色彩瓷,在這樣的陶瓷上進行彩繪後,再入窯經600攝氏度至900攝氏度溫度二次低溫烘烤而成。

特點:

圖案直接畫在釉層上的彩瓷,稱為釉上彩。

釉上彩在低溫色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為燒成溫度比較低,同樣需要加入鉛等助熔劑。

相比於釉下彩,釉上彩的色彩更為豐富。但因為是直接畫在釉面上,色料並沒有與釉料融合,所以圖案部分有凹凸感,易於磨損,並會有微量的鉛、鎘等微量元素溶出。

因此,如果釉上彩被用來裝飾餐具上,基本上都會避開餐具內部或者就口的部分。

釉上彩代表粉彩

粉彩是在五彩的基礎上發展出的一種釉上彩,粉彩最典型的特徵是有顏色濃淡深淺的漸變,逼真而素雅。粉彩在彩繪的時候,會在顏料中新增一種名為“玻璃白”的白色彩料。而玻璃白具有乳濁作用,能夠使畫出的圖案呈現出一種粉潤柔和的效果。

此外,粉彩在彩繪過程中還會用渲染表現明暗,使每一種顏色都有不同層次的變化,增加彩繪的表現力。

釉上彩和釉下彩,一文帶您瞭解瓷器的種類

釉上代表

琺琅

琺琅,一種礦物顏料,元代時由伊朗引進。把這種顏料繪製在銅胎上,就是著名的景泰藍,而繪製在瓷胎上,就是琺琅彩。

琺琅彩始創於清代康熙晚期,是清代彩瓷中十分特殊的一種。琺琅彩由朝廷直接從景德鎮採購生坯,然後宮廷畫師繪製出紋飾最後由皇帝親自決定以何種紋樣燒製的瓷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皇帝的個人審美,屬清代瓷器的極品。

琺琅彩製作過程非常繁瑣:先在景德鎮燒成白瓷;然後把白瓷送到北京,由宮廷畫家彩繪、題詩、署款;最後再由內務府造辦處琺琅作燒製。

不同於一般的彩繪顏料,琺琅含有大量的氧化矽(玻璃的主要成分),更像低溫鉛釉,燒成後表面光滑有玻璃質感,且有一定的厚度,能明顯看出立體感和層次感。

康熙時的琺琅顏料全部依賴進口,色彩種類比較少,只能簡單地繪製些花卉類題材。

雍正六年以後,清宮造辦處開發出近20種琺琅顏料,色彩大大豐富,使琺琅彩瓷器的生產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古代彩瓷工藝也因此發展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