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山西青銅博物館,銅鏡圓月共此時

如珠出匣,似月停空。9月19日,時值中秋假期,“昭明——山西博物院藏銅鏡展”將在山西博物院分館——山西青銅博物館展出。這是山西博物院藏精品銅鏡首次集中與廣大觀眾見面。

中秋佳節,山西青銅博物館,銅鏡圓月共此時

銅鏡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中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銅鏡來自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戰國、漢、唐、宋金,是銅鏡發展的高峰時期。19世紀,隨著玻璃鏡的普及,銅鏡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此次展覽共展出銅鏡及相關文物近200件,透過實物與場景相結合的形式,展現了中國古代銅鏡蘊含的獨特藝術魅力。

中秋佳節,山西青銅博物館,銅鏡圓月共此時

▲來自唐代的月宮鏡。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始於唐朝,其前身是“千秋節”。唐玄宗時期,百官敬獻“千秋鏡”為皇帝祝壽,唐玄宗鑄“千秋鏡”回贈群臣。後來“千秋節”逐漸演化為“中秋節”,銅鏡也成為傳統節日必備之物。此次展出的“月宮鏡”上,精細地刻畫著月宮、玉兔、嫦娥。在月滿之時,明鏡與滿月相耀生輝,丹桂飄香。

“‘昭明’取自漢代銘文鏡鏡背的‘內清質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還有‘明鏡高懸’,號召人們廉潔公正、正直前行。詩句中,古人常常將銅鏡與明月放在一起,就像此次展出的‘月宮鏡’。”山西青銅博物館館長梁育軍介紹了此次展覽的主題,“小小銅鏡,包羅永珍,映照出大千世界,包含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佳節,山西青銅博物館,銅鏡圓月共此時

▲復原出古代梳妝場景,觀眾可在鏡前梳妝打扮。

走進展廳,雅緻清新的豆綠色主色調迎合女性展的主題定位。場景互動區與藝術展示區為觀眾營造出特別的沉浸式觀展體驗。在場景互動區,精心設計的體驗區陳設著銅鏡、鏡架以及梳妝器具等仿製品。據專案負責人史倩宇介紹,這處設計參考了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仕女梳妝畫面,並搭配著館藏金墓磚雕《妝鏡圖》等文物。“當觀眾走進展覽,還可化身展覽中人,端坐於銅鏡前,‘對鏡貼花黃’,體驗中國古代女性的梳妝時刻。”史倩宇說。

整個展覽以歷史脈絡為主線,由“天工開物”“見日之光”“繁華入鏡”“照見生活”四個單元組成。

第一單元“天工開物”,追溯先秦銅鏡的誕生髮展、鑄造工藝及“晉式銅鏡”的獨特面貌。出土于山西省侯馬鑄銅遺址的精美鏡模和鏡範,與銅鏡實物相印證,展現了中國青銅鏡的獨特鑄造工藝。

第二單元“見日之光”,選取星雲紋鏡、日光鏡、昭明鏡、博局紋鏡等常見漢鏡,體現漢代銅鏡鑄造的輝煌。其中,“神人車馬畫像鏡”上的長篇銘文體現出漢代人對國家太平、父母雙親長享昌樂的幸福追求。

中秋佳節,山西青銅博物館,銅鏡圓月共此時

▲序廳,源自清代《胤禛美人圖》,仕女持鏡月下梳妝。

第三單元“繁華入鏡”,透過唐代極具代表性的花鳥紋鏡、瑞獸葡萄紋鏡以及富有宗教色彩的銅鏡展現大唐盛世的海納百川與包羅永珍。一款“雙鸞雙花紋鏡”上,雙鸞相對,足踏花枝,口銜綬帶,這是男女的浪漫愛情信物,寄託著古人對幸福生活的美好祝願和追求。

最後一個單元,“照見生活”。流行於金代的雙魚紋鏡,造型豐滿、寫實,雙魚在洶湧的波濤中相互逐遊,是金人漁獵生活在藝術上的真實反映。觀眾透過頗具生活情趣和煙火氣息的鏡背紋飾及祝福語,感受到宋金時期的城市繁榮,市井生活的豐富多彩。

據悉,本次展覽從9月19日一直延續至2022年3月13日,在不同時間節點,山西青銅博物館均會推出豐富多彩的社會教育活動,邀請觀眾們前來博物館,用創意“擦”亮屬於自己的銅鏡文創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