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前,德國用這種黑科技替代原子彈,曾一度引起多國恐慌

文/協虎團隊 虛擬林先生

自從諾曼底登陸之後,戰爭的角鬥場開始往歐洲大陸聚焦,英國人總算鬆了一口氣,因為他們不再需要像往常一樣,為隨時可能出現在自己頭上的德國轟炸機而提心吊膽。在英國的許多城市如倫敦,市民的生活暫時告別了對戰爭的恐懼,相反,對勝利的信心在人群中溢於言表。

然而,德國人並沒有讓倫敦市民高枕無憂地等來戰爭的勝利,就在不列顛空戰結束3年後,他們的“復仇武器”使得倫敦市民再次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中。而這一次,他們給英國人送去的不再是成群的戰鬥機,而是一枚又一枚從未見過的火箭。

二戰結束前,德國用這種黑科技替代原子彈,曾一度引起多國恐慌

1944年9月8日,“復仇武器”第一次發威。它拖著長長的火尾,伴隨著淒厲的尖叫砸向了倫敦地面。那一天,軍隊的警報甚至來不及發出,市民更沒有時間進入防空掩體,“不列顛上空的鷹”帶來的陰影,又再一次籠罩著這座城市之上。只不過,這一次的陰影遠遠比空戰時要大得多。而這些突如其來的不速之客,就是納粹最新研發出的終極武器:V2火箭導彈。

對於V系列導彈使用的設想,可以追溯到1932年。當時的納粹政府急於重整德國的軍事力量,卻又被《凡爾賽合約》捆住手腳。為此,他們便萌生了製造一種可以用於直接攻擊敵人的火箭的想法,但限於技術水平,這個想法一直未踏入軍隊的大門。取而代之的,則是我們後來熟知的原子彈——核武器的研發。

二戰結束前,德國用這種黑科技替代原子彈,曾一度引起多國恐慌

▲世界第一顆原子彈“小玩意”爆炸瞬間

只不過,由於核武器的殺傷威力遠比其它武器讓人恐懼,當時德國的科學家們也深諳此道,因此一拖再拖。這些深明大義的科學家也為此達成了一致:“不管出現什麼情況,都不能讓希特勒開啟潘多拉魔盒。”又也許是德國“戰車”在二戰初期飈的太快太順利,德軍高層也沒怎麼去在意這個事情。轉眼,時間就來到了1942年 。

這一年,德軍已經在東線和北極熊廝殺得難捨難分,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國也已經因為珍珠港一事憤而參戰。面對日本豬隊友“坑的一手好爹”,希特勒也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了,於是他突然將眼光放回到好幾年前就開始研發的核武器,勒令科研團隊馬上把原子彈“嫩”出來。

二戰結束前,德國用這種黑科技替代原子彈,曾一度引起多國恐慌

▲希特勒:“馬上把火箭給我搞出來!”

就在這個緊張的時刻,負責核武器研發的德國科學家海森堡看準時機,欺騙希特勒說核武器目前還搞不出來,請令求高明。希特勒也因此正中了下懷,馬上把目光轉向了其它“黑科技”武器。恰逢在此時,V2導彈研發成功,於是德國馬上將它投入生產,用以取代核武器以應對戰場需求。

V2導彈,就由此步入了歷史的大門。

二戰結束前,德國用這種黑科技替代原子彈,曾一度引起多國恐慌

▲V是德文Vergeltungswaffe waffe一詞的縮寫,意思是“復仇武器”

其實,儘管V2導彈的最初設想是出現於1932年,但其工程卻最早起源於佩內明德火箭研究中心的A系列火箭研究。佩內明德是位於德國東北部的一個小漁村,當德國在這裡興建試驗基地時,已經是1936年,此時液態火箭推進器已經研發成功了。德國之所以選擇在這裡繼續研發V系列導彈,是因為這裡足以提供更加大型而隱蔽的試驗場所。

二戰結束前,德國用這種黑科技替代原子彈,曾一度引起多國恐慌

不過,由於液態火箭推進器在當時才剛剛出品,德國尚且不能讓它具有理想的射程,因而德國軍方並沒有馬上將它投入大批次生產。在1937年到1941年間,這裡的研究一直在秘密進行,A系列火箭的射程也幾經增長。

最終,在1942年,A系列火箭終於達到了軍方的要求,德軍高層也隨即讓其投入大批生產。但即便如此,德國也並沒有馬上將其投入作戰。直到兩年後,也即是盟軍諾曼底登陸後三個月,V2導彈才最終確定名字,並第一次發出了咆哮。

二戰結束前,德國用這種黑科技替代原子彈,曾一度引起多國恐慌

1944年9月8日這一天,德軍把V2導彈運送到法國英吉利海峽邊上,在那裡,技術人員為導彈注滿乙醇和液態氧,兩者混合而成的燃料被引入燃燒室燃燒產生動力。

液態燃料被點著後,推進器就會把導彈送到48km的高空。燃料燒完後,導彈依靠慣性上升到97km,然後調頭向目標下落。當其下落時,速度高達每秒三千五百多千米,這個速度在當時還沒有任何一款盟軍的戰鬥機可以攔截。於是,載著一整噸高能炸藥的彈頭就這樣被送到300千米以外,毫無阻攔地砸向了它的目標。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德軍用這款導彈相繼襲擊了倫敦、諾里奇和布魯塞爾,當盟軍奪取安特衛普後,這個比利時港口也很快被V2導彈襲擊。雖然在襲擊時,由於制導技術不成熟,彈頭往往難以命中設想的目標,甚至打到好幾公里外也並不出奇。但即便如此,V2導彈還是給盟軍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而這種壓力,更多來自後方。

二戰結束前,德國用這種黑科技替代原子彈,曾一度引起多國恐慌

由於同盟國一時無法找到攔截這種飛彈的有效方式,“V2導彈恐懼慌”一時瀰漫在同盟國城市的上空。市民們整日擔憂,因為他們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下一個V2導彈的目標。有統計表明,從1944年6月到1945年3月間,納粹發射了一萬五千多枚V1飛彈和三千多枚枚V2導彈,僅英國就有三萬餘人喪生。為此,同盟國士兵幾乎是馬不停蹄地向著導彈發射地推進,以期讓他們的家鄉和親人儘快免遭導彈襲擊。

終於,在1945年3月底,盟軍攻破了V系列導彈的研發基地佩內明德,生產和發射V2的裝置被迫拆除轉移,V2的威脅才最終被瓦解。不久之後,納粹德國也迎來了它的末日。

二戰結束前,德國用這種黑科技替代原子彈,曾一度引起多國恐慌

V系列導彈,是人類首次投入實戰用的彈道導彈,其中V2是技術較為成熟的一種,它的應用也為人類戰爭開啟了新的方式。德國投降後,為了爭奪這些導彈的樣本和科研資料,美軍還專門發起行動,搶在蘇聯之前奪走了大量V2導彈,並勸服了德國火箭專家馮·布勞恩為美國服務。不甘示弱的蘇聯也設法得到了火箭技術,在隨後的冷戰歲月裡,導彈一直成為世界懸而未決的隱患。

二戰結束前,德國用這種黑科技替代原子彈,曾一度引起多國恐慌

不過在另一方面,火箭技術的發展也為航空航天技術做出了巨大貢獻,美國人還曾用繳獲的V2火箭進行了高空氣候檢測試驗。後來人類對太空的一系列探索、載人航天和衛星等,都建立在德國的火箭技術基礎之上。

科學技術的發展,本應用來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謀福祉,亦或者被用來探索未知的世界和存疑的真理。只因一念之差,便成為了置人於死地、陷城市於火海的恐怖武器。為了製造這種導彈,大量的戰俘被迫強制勞動,其中的不少人就因此沒能活到戰爭結束的那一天。箇中暴行累累,全然失去科學的本心。今日回首往事,可堪唏噓,發人深省。

只願戰爭不再,讓科技能自此為人類造福,而不是被用來當做殺戮的終極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