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上海人的夏季戰蚊史,一起來回望→

上海的夏日,溫和溼潤,雨量充沛,還有多雨悶熱潮溼的梅雨天氣,因此是蚊子集聚的高峰。上海人與蚊子之間的“戰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跟著小布一起來看一看上海人從蚊帳到花露水、蚊香那些豐富有內涵的“戰蚊”故事吧~

俗話說“秋後的蚊子猛如虎”。立秋之後,我們的生活還是經常被這位討人嫌的“老朋友”打擾。最適宜蚊子活動的氣溫大約在26~30℃,當氣溫過低或者過高時蚊子的“工作積極性”就會打折扣,這就是為什麼在盛夏的時候,反而會感覺蚊子活躍度降低了。上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溼潤,雨量充沛,每年還有多雨悶熱潮溼的梅雨天氣。近期,氣溫日趨走低,且時常伴有陰雨,又會出現蚊子集聚的高峰。加之上海及周邊水網密佈,河道縱橫,氣候和環境都比較適合蚊類的繁殖。

煙燻攻 帳幔守

自古以來,蚊子一直騷擾著人類。兩千多年前,《莊子·天運篇》中就曾寫道:“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 南宋大文豪陸游更是不堪飛蚊所擾,一氣之下也寫出名篇《燻蚊效宛陵先生體》:“澤國故多蚊,乘夜籲可怪。舉扇不能卻,燔艾取一塊。”隻言片語中就把古人驅蚊的兩種方法中描述得淋漓盡致,扇子擊退蚊子未果,進而用燃燒艾草燻趕。早期人們除了燃艾草,還用除蟲菊、驅蚊草等有驅蟲作用植物來對付蚊子。清末《申報》關於上海鄉民立秋後生活場景的報道中就有“門庭靜緑苔,何風皆有韻,竹露淨無埃,灼艾驅蚊去,移花引蝶來,納涼池上好,邀月共徘徊……”這樣的描述。蚊帳,作為防蚊的工具,歷史則更為悠久。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類似蚊帳的東西,那時候稱為“幬”。上海居民一直有使用蚊帳的習慣,特別是郊縣地區,很多居民即使已經搬進新式住宅也不忘使用帶有蚊帳的傳統床榻。蚊帳多用錦、羅、紗、綺、縑等絲織品製作,以兼顧透風。晉代顧愷之所繪《女史箴圖》中的蚊帳說到製作蚊帳的主要原材料就一定要講講我們上海的一位著名先人——黃道婆。元代至元年間,來自華亭烏泥涇(今上海徐彙區華涇鎮區域)的黃道婆在海南地區學得紡織技術歸來,著手改革紡織生產工藝,從軋花、彈花、紡紗到織布,一一加以改進,並依託當時上海地區繁盛的棉花種植業,進而帶動棉紡織業空前繁榮。元代之後,上海、松江和崇明等地的紡紗織布業都較為發達。例如,據相關志書及史料記載,20世紀初,崇明地區的土布年產量達250萬匹。而土布又主要分為“坯布”“間布”“單篡”等,單篡是指布的經紗與緯紗較稀疏,類似於當今醫藥上用的紗布,這就是製作普通蚊帳的主要原材料。說起國產蚊帳的主要生產廠家,首推三友實業社和上海帳子公司。1880年5月15日《申報》刊登的蚊帳發賣告示1913年6月9日《時事新報》調查報告欄目中刊登的蚊帳紗進口資料三友實業社,1911年由陳萬運與沈久成、方智達集資創辦,是民族企業的傑出代表。早期生產蠟燭燭芯,此後生產三角牌毛巾、被單、印染色布、透涼羅紋紗帳及浴衣等多種棉織品,為國貨之精品。1919年三友實業社抓住時機,在報刊上持續刊發廣告,其中主打蚊帳新產品“透涼羅”,強調“透涼羅”打倒“珠羅紗”、“護衛國貨的成長也是國民天職”等。例如這則1923年6月19日《申報》刊發的三友實業社廣告中寫道:新發明,夏令需要的國貨是絕好的蚊帳料……普通做蚊帳的料有好幾種,我先舉出來講講,作一個比較。夏布,價賤的,質地粗劣,顏色斑黃,很不雅觀。價貴的,緊密不透風。洋珠羅,質脆,容易破洞,洗後要縮短。潮州羅布,大抵粗劣不適用。洋漂布,熱悶不透風,且為舶來品。以上諸種帳子料差不多是大家覺得不合用。那末請注意透涼羅的優點:明白透風,質地堅固,經洗不縮,價錢便宜,有方格的,條子的,很雅觀,闊九十二英寸,每碼銀一元,天氣熱得很,蚊子兇得很,這種羅帳是人人所必需的用作窗簾料亦極相宜。靠近南京路福建路口的三友實業社店面圖片來源 | Institutd’Asie Orientale ENS de Lyon三友實業社生產的透涼羅帳子也保護了無數上海人免受蚊蟲侵擾。1951年,三友實業社在南京東路開闢櫥窗,支援抗美援朝圖片來源 | 黃浦區檔案局南京路上另一家老字號就是上海帳子公司。20世紀30年代初期,一位名為張影波的年輕人初中畢業後,隻身從江蘇吳江來到上海,在南京東路549號三星棉鐵廠帳子櫃學生意。20世紀40年代初,學生買帳子的甚多,而上海灘尚無專營帳子的商店,許多人時常因買不到帳子而空跑。張影波憑藉其敏銳的嗅覺,便萌生了開一個帳子店的念頭。1942年初春,張影波邀約十多位親朋好友商議,討論開一家專售帳子的商號。第一批進貨500頂帳子,200條被單,300副枕套,500條毛巾。雖號稱“公司”,實則為店。1946年4月,張影波租下南京西路473號門面,開設第一家分店。此後因經營有方,生意興隆,並在林森中路(現今淮海中路)開出另一家分店,此後又在南京和廣州開設分號。至此,上海帳子公司進入鼎盛時期。品種齊全,花樣層出不窮。除中式帳、西式帳、雙層帳、雙開門帳、小人帳之外,參照陽傘骨架形狀,仿製成嬰兒用的陽傘帳;參照人力車上活絡帳篷的原理,仿製成“一腳踢”帳子(這種帳子,入睡時只要用腳輕輕一蹬即會撐開,收攏後則攜帶方便),還有避臭蟲帳子等,名稱稀奇又實用,一做出來,總是爭購一空。旺季日銷量達四五百頂之多。1946年4月5日《鐵報》刊登的上海帳子公司南京西路分店開張公告。有趣的是,上海灘著名滑稽戲搭檔,姚慕雙和周柏春受邀擔任嘉賓1946年7月14日《中央日報》刊登的上海帳子公司促銷廣告,同版面還有著名的雙妹花露水廣告,也強調了驅蚊功效1956年7月7日遷入南京東路740~746號(貴州路口)。1978 年改名為上海帳子商店,1985年恢復原名為上海帳子公司。由於生活環境及條件改善,加之消費需求變化,居民生活中蚊帳的需求量不斷下降, 這家知名的老字號不得不拿下“帳子公司”這塊金字招牌,於1992年正式更名為 “上海臥室用品公司”。2001年,公司轉制,更名為“上海臥室用品有限公司”。至今,仍然是南京路步行街上極具特色的招牌。20世紀50年代,上海帳子公司使用的包裝紙1987年,南京東路街景。左側可見上海帳子公司的招牌圖片攝影 | Jean-Marc CHARLES最佳拍檔,蚊香和花露水蚊香可以說是最早被用於防治蚊蟲叮咬的一種衛生殺蟲劑型,是從煙薰法演變而來的。蚊香出現的具體時間已無從考證,據史料記載在南宋時期已經有人用中草藥製作棒香,這種方法相對於燃燒自然材料煙燻已經是進了一步。現在我們使用的盤式蚊香是1880年日本人上松彥川以阿基米德螺旋和中國的陰陽八卦中的“太極頭”相結合的原理髮明後傳入中國,至今已有百餘年曆史。說到滬產蚊香,那就一定要講方液仙和他的中國化學工業社(簡稱中化社)。方液仙,名傅沆,浙江鎮海人士,1893年12月生於上海。方液仙尤其喜愛研究化學,曾師從德國人竇柏烈學習。1912年,他19歲時在上海獨資創辦了中國化學工業社,開始少量生產牙膏、雪花膏等日用品,僱人挑擔上街叫賣,但銷路不暢,虧損頗大。直到全國掀起振興國貨運動,中國化學工業社產品的銷售量才漸漸有了起色。1920年,中國化學工業社改組為股份兩合公司。公司總部設在河南路,於廣東路設發行所。最初在重慶路租房開設工廠,後在檳榔路(今安遠路)購置土地建立廠房。 此時,雄心勃勃的他把創制新產品的目光鎖定在了千家萬戶都需要的蚊香上。他想盡各種辦法,克服了原材料、生產工藝等諸多困難,終於在1920年試製成功,他還特別選擇具有民族特色的吉祥詞語,把產品取名為“福祿壽三星蚊香”。自此,第一種國產蚊香開始躋身市場。20世紀20年代中期,方液仙在檳榔路再建第三廠,專制 “三星”蚊香以及澱粉、醬色等。當時蚊香的主要生產原料除蟲菊等皆來自日本,方液仙為確保原材料安全,在浙江餘杭瓶窯鎮及上海北新涇等地開設農場試種除蟲菊,成功實現原料自給。經過多年的努力經營,“三星”蚊香漸受歡迎。20世紀30年代,《時事新報》刊登的三星蚊香廣告中國化學工業社蚊香工廠生產場景圖片來源 | 《健康家庭》(1939 年第2期1頁)20世紀80年代,三星蚊香在奉賢燎原農場建廠,遠銷東南亞和中東等國家及地區。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由上海三星日用化學品廠生產的三星蚊香一直佔據國內市場前列。現今雖然各種電蚊香佔據了市場,但“三星”這個老牌子始終在上海人的記憶中佔有一席之地。20世紀50年代,三星蚊香外銷產品的說明書20世紀80年代,三星蚊香外包裝除了蚊香,花露水自然也是驅蚊止癢的神器。上海開埠後,一種稱為“科隆水”(法語為Eau de Cologne,也稱古龍水)的家化用品開始出現,此後演變為“花露水”的稱法。據稱是源於歐陽修《阮郎歸》中的詞句“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但無確切考證。1875年12月11日《申報》刊登的花露水拍賣告示百餘年來,上海市場上出現過多個品牌的花露水。國人生產的雙妹花露水、明星花露水以及現今的六神花露水,都是佼佼者。雙妹(英語:Shanghai Vive),原稱雙妹嚜 (Two Girls Brand), 1898年由馮福田創立於香港,1903年進駐上海。該品牌由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化妝品公司廣生行持有。明星花露水起源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上海中西大藥房董事長周邦俊參考中國古典醫藥文獻,以酒精加上玫瑰、茉莉等多種花香精調配而成花露水,由化妝品部門銷售。1924年3月10日《時事新報》刊登的雙妹花露水廣告1927年6月28日《申報》刊登的明星花露水出品訊息而上述兩家與上海家化也有著密切的關係。1989年,上海家用化學品廠的研發人員為應對痱子等夏季面板問題,將中藥古方與花露水相結合,推出了包含有六味傳統中藥的六神花露水。20世紀70年代,上海家用化學品廠生產的春蕾牌花露水商標愛國衛生運動以及驅蚊往事

對於瘧疾最重要傳播源——蚊子,雖然採取過一些清除行動,但總體收效甚微。加之解放前上海各類溝渠、暗浜、死水塘眾多,為蚊蟲提供了大量繁殖場所,所以每年夏秋季,蚊蟲之患一直困擾著廣大市民。1898年,上海出版的《格物新報》刊登的“滅蚊便法”,翻譯自《倫敦中國新聞紙》1913年5月22日,上《時事新報》刊登的“閘北防疫衛生處通告”,文中強調蚊蟲的危害以及需要加強對其撲滅解放後,市政府在加強專業衛生機構建設的同時,積極開展群眾衛生運動,重點是清潔衛生和防治疫病。1950年1月,成立市清潔運動委員會,各區建立相應機構,街道建立677個支會,居民衛生小組發展到2萬多個,動員和組織市民參加清潔衛生運動,控制傳染病流行。1956年,上海根據《1956~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的精神,號召全市人民養成人人講衛生、家家愛清潔的良好習慣,愛國衛生運動同工農業生產建設緊密結合,被提到“移風易俗,改造國家”的高度,進入以除四害(老鼠、麻雀、蒼蠅、蚊子,後將麻雀改為臭蟲)、講衛生、消滅疾病為中心的新階段。蚊子由此被明確列為上海市民的“頭號公敵”。1952年8月第1期《文匯報》在頭版刊發的愛國衛生運動報道20世紀50年代,愛國衛生運動以消滅病媒蟲害為主,將蚊子、蒼蠅、臭蟲、老鼠、蟑螂、釘螺等列為撲滅的重點,堅持不斷地反覆進行撲滅。1952年起,每年定期開展一次突擊活動,發動群眾殺滅老鼠和撲滅蚊子、蒼蠅。當年全市共滅殺老鼠46。1萬隻,滅蠅98噸,滅蚊8噸,改善郊區糞缸1萬隻。與此同時,重點治理臭水塘浜,改善環境衛生。此後,全市逐步開展治理臭水塘浜工作,僅1958年上海就發動居民159萬人次,填沒汙水浜153公里,埋下水管道180公里,疏通河浜228公里,填土60萬立方米,為歷史上治理塘浜最多的一年,蚊蟲的孳生地也就此大量減少。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滅蚊宣傳畫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上海積極響應全國愛衛會的號召,開展大規模的除害達標工作。1989年開始,上海每年4月開展“衛生月”活動,每次確定一個主題,解決嚴重影響市民生活的環境衛生問題。20世紀90年代開始,每年開展的季節性滅蚊活動,使上海的蚊密度得到有效控制。“四害”密度的下降和其他防疫措施的落實,有效地預防和控制了蟲媒疾病的發生和流行。雖然隨著城市環境的改善和市民居住條件的提升,蚊子的困擾有所緩解,但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暖冬現象頻發,這又助長了蚊子的繁殖。很多市民對於“人蚊大戰”都有著深刻的記憶。蚊子對人類健康的危害統計資料來源 | 世界衛生組織,圖片製作 sgvmosquito。org 據上海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市愛衛辦)和疾控中心資料顯示,上海最常見的蚊子主要有白紋伊蚊、騷擾阿蚊、中華按蚊、三帶喙蚊、淡色庫蚊等5種。其中,被俗稱為“花腳蚊子”的白紋伊蚊最為“氣勢洶洶”。這種蚊子的體形較小,全身黑色間有白斑,中胸背板上有一條明顯的白色縱紋。平時棲息在竹林、樹林、草叢和缸、罐、潭的內壁等處,對人類毫不留情,特別“兇殘”。由於人體面板對它的唾液特別敏感,所以被“花腳蚊子”叮上後會起一個櫻桃大小的包,比一般蚊子塊都要大得多,而且奇癢無比。一些比較嚴重的蟲媒傳染病,例如登革熱的傳播媒介就是白紋伊蚊,它的吸血高峰為早上8—9時和下午4—5時。它喜歡在靜止的清水中產卵,最快十幾天就可以發育為成蚊,大家要格外注意,嚴防死守!白紋伊蚊上海市愛衛辦和疾控中心在每年的7—9月都會開展滅蚊專項行動。圖為2020年,徐彙區某菜市場對蚊蟲容易滋生的衛生死角進行消殺作業圖片攝影 | 袁婧資料:市地方誌辦公室@方誌上海

編輯:吳維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