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報年齡的古代官員,其實都是為了這個

前言:在古代官場上,一直有一個“禁忌”,就是隨意打聽別人的年齡,有的官員的年齡到底多大,這可能是別人永遠都不知道的事情。

階層年輕,規定採用老成之人

當然這個打聽別人年齡這個“禁忌”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出現了對於官員年齡制度的要求後才有的,例如秦朝時期的甘羅,12歲就被拜為上卿,由此可見當時的官員年齡制度並不嚴格,這時候自然也就沒人去虛報自己的年齡。

虛報年齡的古代官員,其實都是為了這個

到了漢武帝時期,實行了“察舉制”,“察舉制”就是相當於地方上舉賢任能,地方上推舉出那些品德、才能高尚之人,這種制度原本在漢武帝實行的初期,還是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推舉出來的人確實是有才能之人,結果後來地方上門閥豪族的崛起,以至於豪族、官員相互勾結,互相舉薦親信,結黨營私,不利於統治,官員階層也開始變得年輕化,而且這些新的官員皆是官家或豪族子弟。

虛報年齡的古代官員,其實都是為了這個

在這種情況下,官員年輕不要緊,有真才實學或者說處理政事時經驗老道也行,但是並沒有,因此漢順帝時期的尚書令左雄為了改變這種情況上書:“郡國每年舉孝廉……應該選用那些老成可用之人。四十不惑,四十曰強,請從現在起規定和,年齡不滿四十,不得察舉。”左雄的意思也很明確,解決不了豪族、官員相戶這種情況沒關係,推舉出的這些人老成持重,能做事即可。總歸來說,年輕的人不如年長之人經驗老道,於是這個建議很快便得到了漢順帝的採納。

虛報年齡的古代官員,其實都是為了這個

年齡虛報,儘早為官

雖然說採納了這個建議,規定了四十歲以下不得參加科舉,但是這些門閥、豪族等也不是一根筋,所謂是“上有對策,下有政策”說的不過就是如此了,既然對官員的年齡進行了限制,那麼只要更改推舉之人的年紀,不照樣還是可以繼續推嗎?至於真實年齡,在封建社會中,只要自己不說,親人不說,誰又能知道呢?於是官場上官員虛構年齡,便從此開始了。

古代在任用官員時,雖說年齡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年齡大的的確會讓人一看就覺得比年輕靠譜不少。後來到了唐朝之時,也因為年齡問題朝廷釋出了一個新的規定,“凡人三十始可出身,四十乃得從事”,這時官員的年齡問題再次被列入制度當中,“出身”的意思就是指的做官的資格,想要做官得經過一層層的考核,這個考核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有時候需要好幾年。因此說為了能夠儘早當官,許多人便開始想起了對策,參加這種成人科舉的便將自己的年齡故意謊報的很大,以便於儘早進入官場。

虛報年齡的古代官員,其實都是為了這個

年齡大的把自己年齡報高,那年齡小的呢?在唐朝的科舉當中,還有專門為少年設定的童子科,過了童子科也能入朝為官,而且考試的題目相對於科舉來說也簡單的多,畢竟孩童時條件還是非常寬鬆的,許多超出10歲,但看著還算比較年輕的為了走這個捷徑,便開始謊報自己年齡,以便早日為官,省得再浪費好多年的時間。

虛報年齡的古代官員,其實都是為了這個

謊報變大或變小,與規定有關

當然還有個原因就是,中了科舉之後,多數會有富貴人家前來擇婿,大家都是考中了,那擇婿的標準當然是越年輕越好了,所以說不管是為了提早進入官場還是為了成功娶個大戶人家的小姐為妻,謊報年齡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這些官員之所以謊報年齡,就是因為與當時朝廷的規定有關。例如宋太祖時期有過規定,凡是參加考試到了一定次數,年齡滿60歲還沒有考中,可以從寬授予官職,這就是當時的“恩科”,這時很多才學平庸的人為了能夠早日做官,就開始謊報年齡,將自己的年齡說大為的就是為官時能夠提前或者更輕鬆入官。

虛報年齡的古代官員,其實都是為了這個

有很多的確有真才實學的人,總不能讓這個年齡限制條件把自己的為官之路給卡死吧,或是很多無真才實學之人,為了做官,只能行這些投機取巧之事,綜上所述,官員謊報年齡,年紀變大或是變小,都是與朝廷的規定息息相關的。

參考文獻《後漢書》《舊唐書》《資治通鑑》《中國古代選拔神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