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社群多方共治和可持續運營小區防空洞可變身親子家庭"斜槓青年"共享客廳

原標題:探索社群多方共治和可持續運營 小區防空洞可變身親子家庭“斜槓青年”共享客廳

探索社群多方共治和可持續運營小區防空洞可變身親子家庭"斜槓青年"共享客廳

探索社群多方共治和可持續運營小區防空洞可變身親子家庭"斜槓青年"共享客廳

探索社群多方共治和可持續運營小區防空洞可變身親子家庭"斜槓青年"共享客廳

探索社群多方共治和可持續運營小區防空洞可變身親子家庭"斜槓青年"共享客廳

探索社群多方共治和可持續運營小區防空洞可變身親子家庭"斜槓青年"共享客廳

防空洞入口

家住上海虹仙小區的謝昀陽是小學五年級在讀生,一放學就要去居民區一處神秘空間寫作業,寫完作業還會幫忙打掃衛生。最近,他又主動把自己的課外書籍搬來放到空間裡的自助書架上,供其他小學生閱讀。

這處地下空間不止吸引小學生,還有中青年和老年居民。在此前舉辦的各類展覽中,更有上海乃至外地的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慕名而來。距離地鐵站步行需要2公里,但並不妨礙它的人氣——在展覽期間,單日最高人流達1000人次。

如果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這其實是藏在仙霞路700弄虹仙小區內的“防空洞”。今年3月,這處位於仙霞新村街道居民小區的人防工程,經過城市更新正式對外開放。與普通人防工程改造不同,它是上海第一個兼顧社群中心功能和社會創新孵化功能的專案,不僅成為居民們的社群共享鄰里客廳和創新文化場所,也為探索地下閒置空間公益化開發利用的可持續運營,提供了改造樣本。

特殊場所特殊改造

防空洞入口處上方,繪有“戰時防空”“閒時服務”“偶爾放空”12個大字,直觀展示防空洞的多種功能

如今住在仙霞新村街道虹仙小區內的居民,大多對這處防空洞頗為熟悉。它的入口處與普通的地下空間截然不同:人們可以沿著一條光影坡道進入地下,階梯和牆面裝飾有彩色海報、標識,令人耳目一新,減弱了地下空間的沉悶感。

記者注意到,在防空洞入口處的坡道上方,繪有“戰時防空”“閒時服務”“偶爾放空”12個大字,直觀展示防空洞的多種功能。“正是因為防空洞的特殊屬性,它的改造和一般的城市更新有所不同。”負責空間改造和運營的大魚社群營造發展中心專案經理、設計師張歡說。

根據規定,防空洞不可變更結構,但因閒置十餘年,室內陰暗潮溼,難以直接開放使用。在不打破原有佈局的基礎上,張歡團隊圍繞人防工程“不動結構、安全利用”的設計理念,針對居民的使用需求進行改造。由於地下沒有自然光線,設計師安裝大量暖光燈,營造出自然溫暖的環境氛圍;地下室的空氣流通性不如室外,團隊就在現存的新風管道基礎上,增加一根通風管道;考慮防空洞存續時間較長,設計師在水管、消防上進行處理,解決了不少安全問題。

從建築設計的角度來看,這類地下空間的城市更新幾乎沒有技術難度。但在設計師看來,最大的挑戰在於怎樣把既有的空間資產充分盤活。

虹仙小區的防空洞雖然佔地1100平方米,卻被分隔成36個小房間及通道走廊,每個房間面積在12至15平方米不等。設計師乾脆將這一特點轉化為空間優勢。“36個小格子間,意味著可以有36種不同的使用功能。”張歡說。設計師將不同房間根據未來的使用功能進行分類,用黃、紅、藍三種不同顏色裝飾,同時凸顯空間的活潑感。其中,黃色房間是社會公共空間,包括書吧、閒人客廳和展示廳;紅色房間是分時段共享空間,包括活動室、錄音室和自習室,需要預約並收取一定費用,小學生免費;藍色房間對外開放租賃,可作為創業者的工作空間,叫作主理人工作室。

改造後,這處空間有了新的名字——“閒下來合作社”,取自“仙霞”諧音,也有居民閒下來到此打發時間的寓意。據介紹,這裡將成為親子家庭、“斜槓青年”、初老群體的共享客廳。不僅將常設閱覽室、觀影區、社群展廳,還將分時段設立自習室、手工教室、健身房。此外,深受社群居民歡迎的心理諮詢、家政維修也將定期在此開展。

定位決定人氣高低

走進“閒下來”,人們會發現這裡和普通的居民活動點完全不同,很“潮”但親民,頗具個性也接地氣

城市更新常面臨這樣的困境,空間好看但人氣寥寥。如何讓空間供給和需求適配,是一門值得深究的學問。

作為虹仙小區精品小區改造專案的組成,“閒下來合作社”自開放以來,平均每天使用人數在100人左右,逢週末和活動展覽人流量更高。居民逐步形成固定的活動規律:老年人喜歡上午來,聊天打發時間;下午到晚上,年輕人和學生在此自習或活動,提升了防空洞的使用效率。

怎樣才能讓不同年齡段的群體都喜歡?早在專案設計之初,設計師就透過一系列手段挖掘小區的真實需求。和常規調研不同,大魚營造先後開展50多場活動,包括設計工作坊、音樂會、親子活動、居民聚會,深度接觸居民。調研累計參與人數超過3000人次,並有100戶家庭代表加入調研微信群。

經過調研發現,虹仙小區是有一萬多人口的老舊小區,缺乏活動空間的主要群體是年輕人。根據統計,小區的老年人口約35%,擁有與之相對應的活動場所,如社群老年棋牌室、社群活動中心、社群食堂等。然而小區裡的中青年群體,因為忙於工作或家庭,對活動空間的需求難以發現,也難以滿足。“想健身,最近的場所是老年活動中心,況且那裡的空間並不充裕,只能作罷。”一位20多歲的小區居民坦言。

為了打造兒童就近學習翫樂的安全“據點”,中青年社交、藝術品鑑和親子活動的場所,以及老年人就近享受便民服務的活動點,在長寧區人防辦、街道和居委協調下,小區的閒置地下空間被改造再利用。

設計師在空間軟裝方面,大量使用飽和度高的配色,塑造出年輕個性的氛圍。走進“閒下來合作社”,人們會發現這裡和普通的居民活動點完全不同,很“潮”但親民,頗具個性也接地氣。除了共享客廳、活動室、自習室外,規劃有15個主理人工作室,有10個已經開業。如“Play ONE”房間,主要孵化青少年籃球俱樂部和賽事;“RESPACE”房間,由東華大學服裝設計專業、數字媒體專業兩位青年合作運營,打造集觀影、訪談、展覽、藝術內容運營等為一體的多元創意空間。

小區居民也能申請成為主理人參與空間運營,虹仙小區居民張玲娣就是其中之一。退休前,她曾開過家政服務機構,如今她創辦“阿姨驛站”,為小區居民們提供家政中介服務。

大魚社群營造發展中心負責人何嘉表示,10個工作室經過嚴格篩選入駐,不同人群可以在不同房間獲取想要的東西。“許多創業者在公司起步階段,願意選擇租用價格低廉的地下空間,雖然團隊收到近80份入駐申請,但我們認為入駐的工作室不能太過商業化,應該與社群產生關聯,併為社群提供適配的服務。”像“阿姨驛站”的縫紉機就能免費提供給社群居民使用。

“這個空間不僅滿足了老年人活動需求,更多的是吸引了社群白領、青少年,凝聚社群的居民群體。”居民區黨總支副書記張月明說。

多方共治有效開發

地下空間只靠專業團隊去詮釋和運營是不夠的,應透過自治共治增加空間盤活可能性

“來嚐嚐毛毛衝的咖啡呀!”在“閒下來合作社”的毛毛咖啡屋,小區居民卞阿姨常會這樣熱情招呼過往的路人。“毛毛咖啡”是她為兒子毛毛(趙剛)籌備的咖啡小屋,因為兒子是有智力障礙的特殊人群,一直沒有合適的工作。在區殘聯、仙霞新村街道和設計團隊的幫助下,毛毛終於有了一間主理人工作室作為經營場所,咖啡價格十分親民。

在卞阿姨看來,賣咖啡不是目的,她的目的是想鼓勵毛毛走出家門,和社會建立聯絡。在經營咖啡小屋的過程中,毛毛認識了一群相似的特殊人群,他們共享咖啡吧檯,一起學習咖啡的製作工藝。

“地下空間是一種閒置資產,只靠專業團隊去詮釋和運營是不夠的,應當鼓勵多方參與,透過自治共治增加空間盤活的可能性。”何嘉說。從試運營到現在幾個月時間,越來越多的小區居民參與到運營中。

為助力社群舉辦的低碳跑步活動,“閒下來合作社”兩家主理人工作室聯合發起縫紉工作坊活動,在開跑之前完成150張從社群居民處回收來的衣物做成的號碼簿。其中有不少物料來自嬰兒服,贊助人是虹仙小區一個5歲孩子。在地下空間自習的小學生幫忙倒垃圾、擦桌子,換取志願者積分,並獲得社群實踐證明。

居民孫巍創業聚焦可迴圈使用快遞包裝,並設計出可以倒溼垃圾的迴圈垃圾袋。4月初他在“閒下來合作社”開辦講堂,和居民分享環保和限塑令等熱點議題。在展覽活動期間,地下室還會舉辦沙龍,吸引許多社群外的青年參與。

“這為民防工程今後的公益化開發利用,探索了一個很好的模式。未來,我們會參照這一模式進行開發利用,把民防工程用好管好。”長寧區民防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責編:嚴遠、韓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