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大師尚秉和:易學造詣淵深,是象數派易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尚秉和(1870~1950),位元組之,號石煙道人,晚號滋溪老人,學者稱槐軒先生,河北省行唐縣城西南滋河北岸伏流村人。

晚清進士,著名易學家。尚秉和博學善文,喜玩金石,工於繪事,精通中醫,與易學造詣淵深,是象數派易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代表作品有《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詁》、《周易尚氏學》、《周易古筮考》及《易說評議》等易著之津樑。

易學大師尚秉和:易學造詣淵深,是象數派易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尚秉和出身於世代耕讀之家,生於公元1870年(清同治十九年)。他資性聰穎,早年肄業於本邑龍泉書院,後遊學於保定蓮池書院,師事國學大師吳汝綸,專攻古文經史之學。

公元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中舉,翌年成進士,分工部,時年33歲。

1904年(光緒三十年)入進士館,學習法政;翌年十二月,調入巡警部。

公元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補主事,翌年擢升員外郎,又得京察一等,記名軍機章京。公元1909年(宣統元年)入京師大學堂,為國文教習;翌年丁父憂,服闕復為民政部員外郎。

1911年辛亥革命後未脫宦場,仍吏隱於內務部,任該部第三科科長,署理營繕司司長。在此期間,曾奉部檄往熱河,查避暑山莊古物;從塔宣撫使為參贊,遍遊張家口諸邊塞;因賑至漢口,查賑河北;足至蚌埠、濟南、瀋陽……浮沉部中者十多年。雖曰為官,實亦隱逸。奉命出差,公務之餘,訪名山大川,吊先賢遺蹟,適心愜意,不亦樂乎。後乾脆辭官去職,執教於國立清華大學,開始課徒著述之生涯。

1929年受聘於奉天(今瀋陽)萃升書院,主講席三年。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寇侵佔東北,尚氏憤而返京,任北平中國大學國學系教授。

1937年(一說1938年)應聘執教於保定蓮池講學院。嗣後盧溝橋事變,遂蟄居家中不復出。抗戰勝利後,南京國史館聘為纂修。

1950年4月10日病逝。

——————————————————————————————-

象為易之本

尚秉和以“象為易之本”為準的,對中國曆代易學發展及其流變一一加以審視,對其功過是非,作出獨到的評價:

一、以左氏為代表的春秋人,乃解易之楷模。尚氏認為,春秋人言易者,無一字不根於象,且於易用正、用互、用覆之法,亦無不依樣揭出。而其談易象者,盡在《左傳》、《國語》。故易師莫先於左氏,《左傳》、《國語》所取象,為最古最確之易象。

二、以焦延壽為代表的西漢人,治易猶承春秋人重象之遺風,最為正軌。尚氏認為,《焦氏易林》亦無一字不根於象,能得《周易》之真諦,可謂第二《易》。然東漢儒者如鄭玄、虞翻,雖知說易不能離象,然於象之不知者,則浪用卦變或爻辰以當之,牽強附會,虛偽支離,使人難以置信。

三、三國魏王弼掃象闡理,避難就易,倡“得意忘象”之說,學者喜之,其道(指義理之學)大行,漸不識易為何物。至有宋演為空談,而易遂亡矣。

四、清儒治易,以漢人為依歸,然於漢人之曲說,亦靡不依據,以為護符,甚至求象不得,亦使卦再三變以成其象,奉虞氏為不刊之法則,而易學遂故步自封矣。

——————————————————————————————-

尚秉和先生對易學的主要貢獻是在易象學方面。

他提出“易辭從象生”的觀點,無疑是指導人們治易的正確方針。而他從注《焦氏易林》中發掘出來的百餘條久已失傳的易逸象,以及從中歸納出的易用正覆象、物件、互象、大象、半象之法,“驗之於《左傳》、《國語》的佔象而合,驗之於《逸周書·時訓》的準象而合,驗之於《周易》卦象也都基本上相合”,因而解決了易學史上諸多懸而未決的易象問題,其對易象的貢獻在近現代是無人可與之比肩。王晉卿因而稱讚尚氏“使西漢易學復明於世,孟子所謂其功不在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