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九龍壁藏身青海古寺

九龍壁是中國古建築中照壁的一種,它是皇權的象徵。我國現在存世僅有三座九龍壁,除故宮九龍壁外,另兩座分別在北京北海公園和山西大同。鮮為人知的是,我國曆史上曾有四座九龍壁,第四座就在青海的卻藏寺。

根據典籍,卻藏寺九龍壁的修建時間被定在清道光十年(1830年)。那一年,道光皇帝動用國庫,在互助南門峽修建了聞名中外的卻藏寺千佛殿。古稀老人阿德成曾經在互助土族自治縣政協負責編撰文史資料,據他考證,道光皇帝對千佛殿的修建十分重視,“建築工程浩大,動用國庫的金銀,耗資鉅萬。金瓦、大召如來千佛以及貴重建築材料均從北京用駱駝馱運而來,並派宮廷建築師實地勘察設計。1935年,九世班禪大師朝拜千佛殿時,曾讚歎道:‘在全國其他地方我都沒有見過如此精美壯觀的佛殿。

皇家九龍壁藏身青海古寺

皇家賜建九龍壁

在南門峽人口中,卻藏寺被稱為“皇寺”。阿德成先生解釋說:“千佛殿牆以紅色標誌為宮廷建築,標誌著章嘉國師統領全國佛教的權力象徵。卻藏寺實際是清代的皇家寺院。”

考古專家透過殘存的牆基推算,卻藏寺九龍壁的牆體長度要超過60米。山西大同的明代九龍壁長50米,如此,卻藏寺九龍壁有可能比山西大同的長,按建築比例,壁座加上壁身和廡壁頂,那高度也就比大同的九龍壁要高了。

殘基還能屹立數百年

卻藏寺九龍壁為沙土與石灰夯築而成。雖然殘留的壁基已歷經了一百多年的風雨,仍然堅固無比,甚至擁有水泥般的質地。隨手撿拾起一塊玻璃,使勁削刮,也難在表面留下刮痕。

據當地老人講,這是因為建造過程中採用了一種特殊工藝,將過了篩的細土蒸到一定溫度和溼度,取出來均勻地鋪撒在牆基上夯實,每個夯土層厚達14釐米,再在上面敷一層1釐米厚的由生石灰、糯米漿和成的黏合劑,再築一層土,這樣築成的牆基幹透後凝結成“鐵板”一塊,防水防滲防風化,聽說比水泥還堅固。“每一次中間鋪撒的這層石灰,既可以防潮吸溼,又可以對整座壁體起到牽拉作用。”

在這段殘坯裡,記者還發現了幾根碗口粗的柏木,絲毫沒有經風歷雨之後的腐朽之感。阿德成先生說,這些柏木都取材於南門峽,其木質之堅硬程度,完全可以與現代建築所使用的鋼筋比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整座九龍壁更加堅固、結實。

有了如此堅固的壁基,難怪當考古人員現場勘察時,會建議在此段殘坯的基礎上,重修一座九龍壁,而不需另址建造,“考古專家說,這段殘坯至少還可以屹立幾百年!”阿德成先生說